不是湖南的北洋,而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北洋,他要靠着一己之力,全部摧毁!
这份气势,在北伐军中也许只有刘昭承才有!
“败军之将张敬舜,见过总指挥。”
看着缩头缩脑的张敬舜,刘昭承忽尔一笑:
“当年在北京政府任总理的段祺瑞为了皖系的利益,发电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省长,把进攻湖南立功最大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晾在一边,气得吴佩孚直骂段祺瑞瞎了狗眼。有没有这么一回事情?”
“有,有。”张敬舜连声说道。
刘昭承点了点头:“我还听说张敬尧入主湖南后,感到自己多年来的宿愿得以实现,不禁心花怒放,简直把湖南视为自己永久的私人地盘了。因此,他在培植一己势力的同时,在经济等方面也无所不用其极,向老百姓大肆搜刮。这次他当了1年多湖南王,想大庆一番。办了那个四十大寿,甚至设置了一个大庆筹备处,任命四弟张敬汤为筹备处主任。首先派人通知各大饭店,令其选派最佳厨师限时报到,并报上各自的拿手绝艺,以便统一调遣。张敬汤又把寿筵的规模定为四百席,其规格按福、禄、寿、喜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1000元、500元、300元、200元的标准。他还将宴席指名分配给各大饭店和旅馆去办理。不幸被选中的饭店、旅馆的老板们只好破财消灾,自认倒霉,这事情有没有?”
“有,有。”张敬舜擦着冷汗道:“但这事我实在是不知情那。”
刘昭承挥了挥手:“走吧。”
“撒们?”张敬舜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走吧,走吧。”刘昭承淡淡地道:“回到长沙去告诉张敬尧,他给我下了请柬,邀我去吃他的寿酒,我一定会去的,抓你没有什么意思,你张家兄弟不是我的对手。听说北洋吴佩孚是最会打仗的,去告诉张敬尧,请吴佩孚到湖南来和我打!”
听说北洋吴佩孚是最会打仗的,去告诉张敬尧,请吴佩孚到湖南来和我打!
这一句话,让张敬舜呆若木鸡,他从来也都没有听过如此豪气干云的话!
第三百七十七章 “北洋矛盾”
南方国民政府的北伐进行得轰轰烈烈,但在危机面前,北洋非但没有团结一致,反而依旧为了权利在那明争暗斗!
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便高踞首席,长江三督也唯曹马首是瞻,曹锟之所以能稳坐钓鱼台,得力于他的爱将,北洋后起之秀吴佩孚。
吴佩孚虽只是一名师长,可是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引起全国的注意。他在湖南,始而驱兵疾进,所向无敌。继而陈兵不战,通电主和,他能把握时局中心,善为运用,争取广大人民的同情与支持。由于他能做能唱,使南北军人对他都刮目相看,曹锟是他的嫡亲长官,这样一来,水涨船高,便成为直系名至实归的领袖了。
段祺瑞本可以成为袁世凯的继承人,整个北洋派的领袖,只因他过于刚愎,不能容物,又信任徐树铮,遂失去大多数人的拥戴,只好巩固皖系以自重。徐树铮当然是个角色,可惜太过专横,又太露锋芒,他对段的贡献最大,影响段也最大。至于傅良佐、吴光新、张敬尧之辈,都是段祺瑞的负担,既不是人才,又不是战将。
奉系的崛起,当然占了地利,加上段祺瑞在和冯国璋明争暗斗时,徐树铮献议拉张作霖和奉军来对付直系,这便给奉系一个壮大的机会。张作霖和皖系在互相利用过程中,占了极大的便宜,因此使他的野心也随之增长起来。这是一种利害的结合,当他觉得自己力量已可独行其是时,他便不愿受皖系的摆布,甚至要清算徐树铮。
此后段祺瑞的参战军改名边防军,后来发展到三个师四个混成旅。外蒙古撤治后,徐树铮俨然以“西北王”自居,想与“东北王”张作霖分庭抗礼,这一来便迫着张作霖去联合直系,张作霖和曹锟本来是两雄不并立的,现在为了对付徐树铮,竟联合起来,因为徐树铮过去的记录太可怕了,他曾杀害过直系的幕后军师陆建章,曾拉拢过张的部下孙烈臣,也曾着意勾结曹的爱将吴佩孚,在张作霖和曹锟心目中认为:
“此人万万不可得志,此人若得志,吾辈将无噍类矣”。
于曹张在反对徐树铮的共同前提下联合起来,因此直隶、江苏、湖北、江西四省和东三省共计七省便成立了反皖系的同盟。
七省联盟得到徐世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徐世昌在袁世凯在世时,就认定徐树铮是个可怕人物,这两位本家一直就没有相好过。
七省同盟开始时并不反对段祺瑞,他们的口号是“清君侧”,就是反对段祺瑞身边的徐树铮。他们希望段祺瑞能够亲贤人而远小人。这所谓的小人就是指的徐树铮。
段祺瑞呢?他不能因外来的压力而摆脱徐树铮,政治结合有时很脆弱,有时也很坚硬,段祺瑞和徐树铮就是无法分开的,因为段祺瑞的新“边防军”就是徐树铮一手建立,同时抓在徐树铮手中,而安福国会又是徐树铮一手包办而加以控制,如果去掉徐树铮,就是解除了自己的武装,等于“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