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4页(1 / 2)

50岁寿辰也是掀起另一次颂扬希特勒的宣传浪潮的借口。

对许多崇拜者而言,他是德国的救星:“元首是本世纪唯一能掌握上帝的霹雳并为人类而重新改造它的人。”对其他人而言,他胜过弥赛亚——上帝本人:“我的孩子们把元首看成是为万物发号施令,安排一切的上帝。在他们眼中,元首是万物之主。”

小学生也被教会了唱颂歌:“阿道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在辽阔的世界中,他最高尚,为希特勒而生,为希特勒而死。上帝就是希特勒,他统治着勇敢的新世界。”

8月22日,元首召见了高级将领和他们的参谋,在宽阔的接待室内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

“把你们找来,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势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样,你们才能看清我赖以作出行动决定的各种因素,同时也是为了增强你们的信心。”他说,与波兰的矛盾迟早总要爆发的,有许多理由可证明最好是立刻行动。“首先,有两个个人的因素:我自己的个性和墨索里尼的个性。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为我有政治天才。也许,将来不会再有人像我这样对德国人民充满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里的一个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时候被一个罪犯或笨蛋消灭。”

第二个个性因素是意大利总理。他若有个长短,意大利是否仍忠诚于他们的联盟,这是值得怀疑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英国还是法国,那里都没有杰出的人物。“我们的敌人只有水准以下的人。没有个性、没有师傅,没有搞行动的人物!”

另外,政治形势也有利,地中海在竞争,东方局势紧张。目前的所有这些有利形势两三年后均将不复存在。“谁也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所以,还是现在就打为妙。”

接着,他把问题讲得更具体了。他说,与波兰的关系已无法忍受。

“我们面临的决择,不是打便肯定被消灭,或迟或早。西方有什么作为呢?不外乎是从马奇诺防线发动进攻或对帝国进行封锁!”

戈林一带头,其他将领也跟着热烈鼓掌。

“我的元首!”戈林元帅说道“部队会尽其责任的。”

掌虽然鼓了,但戈林和其余将领都一致反战,因为大家都相信,德国还未作好发动战争的准备。弹药只够6个星期之用,钢铁、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资也奇缺。

与其将领一样,希特勒对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虑的是一种不同的战争:闪电战,即用足以保证迅速取胜的兵力和战斗强度,全面发动突然袭击。

这既是战略概念也是战术概念。他曾发誓,永远不让长期战争带来的苦难重新在德意志的国土上出现。

对部队,他只在广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进行武装,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常备武器的生产率较高,不为长期战争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德国经济的这种组织方法,是希特勒有意这样搞的。他的目标在于迅速地生产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厂,或改组兵工厂的结构。

一系列的闪电战,靠短期的生产爆发力维持,将使希特勒看来好像很强大。

他避免为常规战争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这意味着经济毁灭。他的哲学是穷汉的哲学,只有靠胆识才能成功。用战争冒险的办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价的胜利,而这个战争冒险正是他的较富裕的敌人几乎不惜一切代价要避免的。

闪电战不但与其赌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与其独裁者的地位相适应。一个民主国家是经受不起这种经济突发力的。

例如,在集中生产坦克后,立即又转向民用生产。可能会伤害一个民主国家的东西却不适用于一个具有奇特的经济弱点和力量的国家。

希特勒的闪电战,使其将领也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的理论仍源于过去。

他们不像希特勒那样明白,论战斗,德国的准备要远较英法之准备为好。这是一场赌博,但他估计到,他能迅速取胜于波兰,永远无需与英法两国交手。奇特之处就在于,他们会觉得报复是徒劳无益的。他必须用某种方法将西方中和,或恫吓、或动武。

8月22日上午听过希特勒讲解入侵蓝图的军人,未提过片言只字的批评意见,午餐后被带进来听训话的野战将领也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元首劝他们不必发慈悲。

“强权即公理。”他说完后便宣布入侵波兰的时间有可能定在星期六即8月26日的拂晓。

8月25日,星期五,是关键性的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波兰问题一解决,他就准备并决心再向英国提出一项全面的建议,例如,他愿意接受大英帝国并亲自保证它的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