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尼茨所确定的需求之一就是建造一种近海潜艇,于是,tye2型潜艇迅速投产。实战表明,tye2型潜艇身手灵活,机动性强,可以在25秒钟内急速潜航。由于艇体小,易于操纵,很快就赢得了“独木舟”的绰号。
在大西洋海战中,德国使用的主要是tye7型潜艇。像tye2型潜艇一样,tye7型潜艇最初是打算用于对芬兰作战的,建造于1930年。该型潜艇的生产数量很多,到战争结束时,超过了800艘。虽然德国打算将这种潜艇用于远洋作战,但为了在条约限制内最大限度地生产该型潜艇,其体积相对受到了限制,这反而增强了其灵活性和快速潜航的能力。
和当时大多数潜艇一样,tye7型潜艇的动力装置在水面航行时采用柴油发动机,水下时则使用电池驱动的电力发动机。在柴电驱动时,tye7型潜艇的速度可以达到175节,对缓慢行驶的商船队实施包围绰绰有余;但在水下行驶时,其航行速度最快只能达到5节,而且以此速度行驶仅能维持几个小时。tye7型潜艇携带11~14枚鱼雷。早期生产的该型潜艇还装备有一门甲板炮,而在战争后期,甲板炮常常被作用更为突出的重型防空炮所取代。
体积更大的tye9型潜艇是按照远洋作战要求设计的。早期生产的tye9型潜艇的航行距离就较远,可以在南半球作战,常常在南大西洋巡弋。后期生产的型号航行距离进一步增加,可以在不需要再加油的情况下到印度洋,甚至太平洋活动。其艇员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适于进行长期活动,所携带的鱼雷数量为22枚,大约是tye7型潜艇的15倍。尽管如此,艇员们还是偏爱体积更小的tye7型潜艇,因为小潜艇下潜速度快,水下机动能力强。体积较大的tye9型潜艇紧急下潜要用40秒的时间,极易遭到空中袭击。
直到1939年夏,希特勒还在宣扬德国海军没有卷入战争的危险。当时,邓尼茨属下仅有46艘作战潜艇,其中一半以上是只能在近海航行的“旱鸭子”,即tye2型潜艇,这些潜艇主要用于训练。
战争爆发后最初的8个月里,德国潜艇针对英国主要补给线的攻击行动很少,所有行动几乎都是针对那些脱离船队行驶的单只舰船。而且,在挪威战役期间,为了保证在北海的作战行动,德国甚至撤回了在大西洋活动的所有潜艇。
这种情况后来发生了改变。在两次大战期间,邓尼茨发展了艇群攻击战术理论。在掌管希特勒的潜艇部队以后,他对“狼群战术”概念进行了试验:
这是一种在远洋中以潜艇群进行协同攻击的战术概念。邓尼茨提倡的另一项潜艇作战技术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的,即在夜间从水面上发起攻击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193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战法,包括小轮廓的潜艇在夜间航行时如何不易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可以达到比商船平均航速高出很多的速度等。遗憾的是,在英国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本书!
最初的宣战区向西延伸到冰岛以西约800公里处。
战争最初数月里,德国潜艇的战果相当可观,主要攻击对象是单独驶往英国的商船。德国潜艇指挥官比较担心的是英国的驱逐舰,因为这些舰船装备有asdic水下声纳系统,可以探测到水下航行的潜艇的距离和方位。
但是,英国并没有足够多的反潜驱逐舰,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英国正在大量生产可担任反潜任务的小型护卫舰及轻型巡洋舰,以取代反潜驱逐舰,而这一生产计划要达到大批量需要几年时间!
第一千零三章 菲律宾
德国人在欧洲战场进行着漫长而艰苦的战争,而中国人终于把目光落到了下一个战场:
菲律宾!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是一个群岛国家,共有大小岛屿7107个。这些岛屿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西太平洋的万顷碧波之中,令其拥有“西太平洋明珠”的美誉。
欧洲人到达之前,菲律宾的社会和历史还鲜为人知。考古学证据显示,这有丰富的前殖民地文化,以与亚洲邻国贸易主,还有强大的印度帝国统治和苏门答腊。
到110世纪时,同中国的贸易关系内容非常广泛,而约12世纪时,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联系,使这个国家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13世纪来自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移民到菲律宾,1390年建立了苏禄苏丹国。明永乐十五年,苏禄王来中国朝贡,回程路上病死于山东德州,明王朝敕建苏禄王墓。1450年,阿拉伯商人赛义德·艾布伯克尔在菲律宾南部建立了伊斯兰政权。
1521年,葡萄牙航海者费南多·德·麦哲伦奉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之命,带领探险队到达苏禄苏丹,他们踏上这个群岛时,正好是天主教宗教节日,于是就为群岛起了一个有宗教意义的名称——圣拉哈鲁群岛。
后来因为麦哲伦干涉岛上内争被当地人民杀戮,这个名称被人们遗忘。154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洛佩兹继麦哲伦之后第二个来到这个群岛。为了炫耀西班牙帝国的“功绩”,便按照西班牙皇太子菲律普的名字,把群岛命名为菲律宾群岛。西班牙侵占了这个国家,建立了长达300多年的永久性殖民地。
入侵的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时起,马尼拉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