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页(1 / 2)

“丈夫功名但在马上取,能镇守边关,卫护国家,此生也不枉了。既然父亲允我选了走武职这一条路,那么自然能做一些事业最好。”

张居正算是最倚重武将的了,但以惟功对他的了解,其心里最深处仍然是十分鄙视武夫的,对戚继光算是最高看的一个,但仍然在书信中劝戚继光对蓟辽总督等文官行拜礼,并且公然说戚元敬脾气强直,前任兵部尚书谭纶也是知兵的,对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有深厚的交情,也是曾经明言,说明朝廷不会给戚继光十万兵马去练,因为大明不可能信任任何的将领握有这般重兵,并且一手操练出来。

这就是文官体系一家独大的现实,任何人在目前都无力改变。

惟功要走的路不轻松,好在可能也有张简修这样的人不停的加入,变化总是会有的。

张简修是奉命来请惟功的,在客厅中的事早就有张府的下人禀报过去,张居正可能也害怕闹出在他的客厅打起群架的传闻,所以特别传了简修,并命张简修将惟功直接带到内书房一侧等候。

“元辅,要三思啊!”落座之后,隔着一墙,内书房另外一侧说话的声音清晰可闻,而且也隐约可见,说话的人中气十足,似有十足的自信,再看衣袍,也是二品文官的袍服,国朝文官体系在朝三品就是部堂高官,拥有廷议资格,到二品,则就是国之柱石,也怪不得此人在张居正面前说话也是颇有自信。

“这事我已经三思再三思了,子文,你对此事是赞同的,再三劝我三思,却是为何?”

“下官无非是替元辅着想……丈田,征优免田银之事,已经得罪太多人了。再有驿传之事,恐怕……”

“不敢得罪人,就不能坐这个位子,子文,你还是不知我啊。”

至此惟功已经听明白,朝中部堂高官,字子文的又在私宅和张居正议论国政的,无非就是吏部尚书张瀚一人。

大明自太祖皇帝废丞相制度后是以尚书为尊,各部、院、寺、监诸事都直达御前,朱元璋一天到晚都在处理政务,乐此不疲。他是这样的工作狂,他那个十分肖似的儿子朱棣却都不如他,得增设内阁,设内阁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时间久了,六部权渐被侵削,类似内阁的部属。

但六部之中,吏部仍然是为最尊,资深的尚书,权势并不在大学士之下。因为内阁虽然曰宰相,但毕竟不是唐宋时的门下省,算不得是六部的正经上官,吏部又有任免清察官员之责,尚书被称为天官,权势之重,为六部之首。

也就是张瀚这样的身份,虽然是张居正一手提拔重用,但贵为天官,所以才够胆在张居正面前有所争执。

第109章 责任

“就是太多了……这一下又捅马蜂窝了。”

“纵千万人又如何?”张居正声音仍然是那么冷峻,毫无波动之处。

“江西布政使吕鸣珂、浙江按察使李承式、四川按察使梁问孟、副使高则益、严州知府杨守仁、淮安知府宋伯华、汉阳知府万钟禄、南宁知府黎大启……”

张瀚刻板的声音传过来,连惟功也是听的心惊。

最低也是南宁知府这样的四品文官,然后全部是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高级大吏,都是三品到四品的文官实职高官。

这些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全部是因为擅住驿站,擅使驿传,擅用驿力,擅用驿站物品等等情事。

“一律降二等或三等!”

“是,元辅。”

张瀚的声音也是有点颤抖,这么多布政使司和按察使级别的官员,都是三品四品的高官,一律降二等就是直接降到府、州,而知府降三等下去,直接就是成了知县都不如的佐杂官员了。

这样的力度和决心,不可谓不大。

“子文你不必怕。”张居正冷然道:“仆备位首辅,天子以先生语而不名,此等事就是我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比我的官声要重要得多,你放手去办吧,反正人家都知道你是我的私人,没有我的示意是不可能这么大张旗鼓的动手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