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保兼太子太保,亦是人臣之极,十分尊贵和荣耀。
再有其余累加的勋、阶,不过就是锦上添花的添头,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了。
如此,惟功等于授给节钺,辽阳之内,权威更重了。
更令辽阳上下欢喜的,不仅是三路主将和张用诚被授给将军号,使辽阳镇军内有几个货真价实的将军,整个大明,在此之前不过是八大将军,九边重镇的总兵和远在云南的沐家黔国公府有将军印信,其余地方的总兵,根本就没有加将军号的可能,辽阳以一镇得授四将军,实在也是因为大胜而起的异数了。
除此之外,更令人欢喜的就是实际的权力增加。
郭守约授沈阳总兵,节制开原,王辅国授海盖总兵,管辖原海盖参将的范围,陶安然则授给宽甸总兵,宽甸的老总兵傅廷勋借着这个契机,顺利脱身,成功回辽西养老去了。
至于佟家和几个宽甸的将门则全部落空,谁也没有抢到这顶总兵帽子。
这些地方,除了沈阳到开原抚顺铁岭是辽阳刚刚掌控的外,其余地方其实早就落在辽阳的掌控之中了。
第750章 齐集
除了封授四将军,授给三总兵之外,其余武将的封赏也是格外厚实。
王乐亭到张猪儿、李达等营官级武将,全部加到武臣极品,所有的勋、阶,一律到顶。
辽阳的局百总一级的军官,身上的世职就已经是一卫指挥的三品官职了,一个旗队长,可能就是四品的指挥佥事。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样的大功,参战人员也就是这么多人,一线军官也就是这些,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几十件首功和几百颗首级,这笔帐就是这么算法,朝廷也不能拿自己的授功体系开玩笑。
大明的武职官职向来不大值钱,不过象辽镇这样总兵满地走,参将游击满营的情形,也只能是辽阳镇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文官的品阶,也是在这一次得到了解决。
辽阳镇不是简单的军镇,手也伸在行政体系,这么多年下来,朝堂之中也不全然是傻子和瞎子,有心人早就看出来了。
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辽阳镇的实力,只当是扶持辽阳抗衡辽镇的李家,在朝廷看来,兴办一些屯堡,管理一些民政之事,无非就是聚敛民间财富多养家丁,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李成梁的财富是靠大量兼并田土,吃空额军饷和买马的大宗款饷,军械款项也是收入大头,女真后金兴起时,一下子打下不少地盘,用当时的话说是“百年积聚一朝尽空”,辽镇放在各地的军械仓库被女真人一起而空,但二百年积蓄被后金全部拿空,加上努尔哈赤一直不停的打造铠甲军械,后金向来是以甲坚兵利闻名,就算这样,天命年间,后金也最多就是三丁一甲的水平,甲械仍然是长期处于不足的境地,如果真的是辽镇武库“为之一空”,那么这二百来年积聚的器械都在哪儿?
当然是各级武将,一直不停的中饱私囊去了。
杜松出征时,割牛的刀都是锈的,熊廷弼上任时,三万辽军两手空空,这些都是财富,当然是被李家和祖家杨家这样的将门世家一直把持在手中瓜分掉了。
一直到辽镇失了大半地盘,但有一年几百万的辽饷可分,这钱,仍然是在辽西的将门世家手中。
吴襄原本是个商人,只是攀附上了祖家这颗大树,一直位至总兵,养几千家丁,家资数百万。
此时的李家,论实力当然远在后来的祖家和吴家之上,以一个家族之力,养骑兵家丁达到八千人的规模,这样的财力和豪气,祖大寿和吴襄是拍马也赶不上的。
有这样的大军头在前头,这才是近年来辽阳将手伸到民政上而朝廷不管不顾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这样允许辽阳自行设法,惟功又拿什么来对抗李家呢?只是朝廷方面,怎么也想象不到,惟功在辽阳居然做出这般成就出来,现在的情形和局面,又象是十年前的李家,朝廷虽然十分顾忌,但又有无能为力之感,只能隐忍默认,就象李家真的割据辽镇,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一样……除此之外,别无办法。
在惟功幕僚参随的建言之上,辽阳上奏朝廷,在收复的河套地区设苑马寺卿和相关官职若干,同样,与原本的辽东寺卿一样,兼任兵备道一职,河套地区和中路收复地域极为广大,一个苑马寺卿和兵备道肯定不够,所以在韩州到长春地界再设一员,同时在右路军收复的福余部故地亦设一员。
新打下来的地盘,朝廷先不设卫所,而设兵备管理营伍和军屯,这也算是一种办法,当然,只是掩人耳目的一种行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