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页(1 / 2)

尤其是越身居高位者,就越明白这点,只要脑子好使,创造出来的效益,可比亲自干活来得多。

张鱼等中层官员更是理解深刻,他们已经不需要亲临第一线,甚至第二线,第三线都不需要他们亲临,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整顿好一个部门,并且提出大致的发展方针。

至于细节和实施,是分给下面人的,由更低级的官员,更更低级的官员去完善,最后由广大群众完成。

或许是当得久了,脑子用得多了,灵活能力也不断提高。

那句话怎么说的,脑子不用就会生锈,反过来,脑子越用就越灵活。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完成了从搬砖的苦工,到指挥的包工头的转变,为了国家这个集团获利,那个占有了大部分股权,却没有太大权力的董事长,就是王扬。

而普通民众,就是股票持有人,是股民,只有把公司发展好,他们的股票才值钱,收益才越大。

每一个国家,基本都是这样一个构造,很有意思,简单到发指。

看了看众人,王扬知道所有的事情就快解决了,他建立一个帝国基础的最后一步,只差实施了,等一切完成,这个国家的地基才算牢固,才能在上面盖大厦。

他的心潮很是澎湃,想想还真是有那么一点小激动。

不过现在再留众官也没有事情需要讨论,大家各怀心思,估计有什么问题也不打算讨论,就挥挥手:“退朝。”

……

出了大殿,众官员立刻来向李明祝贺,这个很少表现自己的家伙,这次真是太出彩了,不仅第一个获得了吏部的官员,正式迈入中层官员的阶段。

还给众官员提供了一个进入吏部的思路,所以对他,众官员还是颇为客气的。

张鱼这样的中层官员,也是上去祝贺,认同了他:“李大人厉害啊,在此先祝贺了。”

“李大人能力不俗,表现抢眼啊。”

“李大人,你是不是很早就知道怎么进吏部啦?和我们讲讲你那个规划妙在什么地方吧?”

见众人一口一个李大人,李明感觉神气十足,很是高兴,像他这样的文官,想要升官实在是太艰难了,能表现的地方实在不多。

所以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在礼部的部门升官,早早就盯住了吏部,而他又不像张鱼驱黑他们一样,有固定的管理部门。

无事可做的他,只好换一个想法去想吏部的事情,果然,虽然他没有实权,没有管理部门,但有失必有得,他尽早的换了思路,反而让他成为第一个最有机会进吏部的官员。

而帮助他的几个助手,也是开心不已,虽然没被许诺升级,调入吏部,但一笔功劳是跑不了的。

在人多任务少的礼部做文官,比其他人多一笔功劳,那就是巨大的优势。

他们很是高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众官员都很开心,气氛热烈,李明也当之无愧的受了众人的称赞,直到李四出来了,他才赶紧把功劳归于李四。

“如果没有尚书大人的推荐,我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在不流行谦虚的年代,说出这么一句很是谦虚的话,只能表明,事实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