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页(2 / 2)

而在之后,由于秦襄公救援有功,只是才迁都的平王却是没有力量赏他,于是平王对秦襄公道:“今岐、丰之地,半被犬戎侵据。卿若能驱逐犬戎,此地尽以赐卿,少酬扈从之劳;永作西藩,岂不美哉?”秦襄公稽首受命而归。即整顿戎马,为灭戎之计。不及三年,杀得犬戎七零八落,当时犬戎最能打的大将孛丁、满也速等,俱死于战阵。戎主远遁西荒。岐、丰一片,尽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国。

一座已经成了白地的王城,却还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让人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沉重。东骑王下了马车,他的身边是义渠的白牛兵和神牛力士,在此,东骑王信步闲庭,他看了这王城的断垣残壁,很多地方茅草丛生,在一些地里,隐约仍可见到烂开的枯骨。

“赫赫殷授,煌煌大商。玄鸟悲情,东夷离宫。圣君当死,火舞炫阳。周武不德,三年而终。传承西洛,东西二周。皇德不在,帝威不存。天下诸侯,春秋大战。我若当起,自强于今。不慕二周,独羡于商!”

这算是一首诗么?当然不算,它不合辙也不压韵。但这个时候还没有那旧时寻章摘句的酸腐臭学。也就是说没那些个穷讲究。在东骑王的长吟中,他细数了自己的大商情怀。很难想象历史是一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总是扭曲的,为什么总是要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东骑王也很感慨,现代的一些年青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也是顺着书本看,他们从不去想这书里的另一层含义。东骑王自己就记得教自己课的一位老师就对项羽这个人很同情,把他定性为悲情英雄。

再如现代的《封神演义》一些电影电视剧,无一不是对商大加鄙斥,不问历史的真正情由,不管商人那辉煌的文明,那仁道极点的兵礼,只一味加以斥责,细数大商的不对。就如同后世人提起秦都说是虎狼国,说秦皇的时候都说暴君一样不地道!这是过分的,这是对我们有功先祖的一种谩骂。而真正的如袁崇焕一类的超级卖国贼却给无数的影视剧和无数的书本定性成民族英雄!他算哪门子的英雄?杀了真正打游击战的毛文龙老爷子?如果是这样,那毛主席打游击又算什么?这不是说当时的共产党不抗日一样可笑么?他真正唯一做的就是一遍遍的和皇太极商量议和,把皇帝国家给他的军资军粮半送半让的给了金虏!难道这就是民族英雄?

整个中国历史,怎么会有这么多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事呢?

比如三国的十常侍。其实在三国时代,那是一个文人当国的时代,在文人当国的时代,真正的大害是世家大族,还有这些世家大族里出来的官员,他们一个劲的给自己捞钱,然后对皇帝说你是皇帝,天下都是你的,就不要跟着我们捞钱了,结果皇帝郁闷的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比大臣还穷。于是皇帝要弄点钱吧,不能靠大臣了,只能靠身边的内宦,结果,这一点成了当时文人清流载脏的对象,他们把国家的一切不好一切毛病甚至是土地兼并都推到了太监的头上,可是我们都知道,太监要这么多地有什么用?他们是太监,真正兼并的是那些世家大族!于是十常侍恶名天下,为什么,他们文化不好,历史不是由他们写的。

比如三国时的董胖胖,我们都知道历史对他的评价,这也是一个悲情的改革者,可惜的是,在改革中,他失去了对方向的认知,最后由于改革失败,而选择了坠落。只是无论如何,他原本的正义与善良却为人所忽视了。

再如那汉武大帝,这个中国最大的败家子,在他继位的时候,他的先君给他留下了堆积如山的米粮,旧粮吃不完,新粮就堆上去了。还有钱币,由于放得时间太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国富民强,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武帝居然在打击匈奴的战斗中失败了!不要说他成功了,那是用钱财堆出来的,与他的个人成果无关,在汉军早期的胜利,也多是由卫青霍去病打出来的,在这两个人死后,汉军已经没有多少成果了。这个败家子竟然成了中国了不起的圣君?什么玩意,这个魔鬼,他活活的把儒家这个大尾巴狼给放进来了。

忽然间,东骑王感慨的想到,我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我能改变吗?我能让这种事不再发生吗?我能强大起来吗?我真的可以替后世国人把住这个关口,灭儒毁佛吗?还是说,我的国家,最终也会和夏商周一样,烟灭在这时间的长河,历史的洪流中?

“其实也不必这样……”东骑王忽然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他心里说后面的:“夏四百年,商五百年,周六百年,我要是能建立七百年的王朝,就算是顺应了历史吧……”

第296章 小狐射鹿

在大魏国的国土上,有一个地方,名叫命瓜。多年前,一位年青的太子在阴山邂逅一位狐裘少女,那位少女一下子迷住了那位太子的心,于是,太子带走了这个女人。女人是狐族的少女,这狐族可是大大有名,本来算起来也当是戎人之后,据说是一位戎王的侄女嫁到了中原王家,所以传下了子嗣。

最有名的,算起来,要数晋国的时候,当时晋国有一位倒霉国君,晋文公重耳。这位重耳十分了不起,命大艳福深,走到哪儿都有女人爱。不过,在他当国君之前可以说是倒霉到了极点。这位国君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三个最得力的手下,一个是狐偃,一个是赵衰,还有一个是狐射姑,重耳对他们重之以礼,以父师之礼而待。

在经历了漫长流亡岁月之后,老头子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他很高兴,这是想当然的,从流亡太子一下子成了晋国的国君,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于是,晋文公要行复国之赏。

这个赏分为三等:以从亡为首功,送款者次之,迎降者又次之。

第一等从亡中,以赵衰、狐偃为最;其他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颠颉,以次而叙。第二等送款者,以栾枝、却溱为最,其他士会、舟之侨、孙伯纠、祁满等,以次而叙。第三等迎降者,却步扬、韩简为最;其他梁繇靡,家仆徒、却乞、先蔑、屠击等,以次而叙。

特别是以白璧五双赐狐偃说道:“向者投璧于河,以此为报。”

狐氏一族就此最显眼辉煌。但时间是最无情的东西,在中国,有一条很怪的法例,叫作富贵不过三代。因为当时的人们没有私产法的概念,周天子作了一个榜样,天下万物归天子所有。众所周知,周厉王以此,甚至不许百姓上山打猎,他认为山上的一切包括水里的河鱼都是他的,百姓打猎捕渔就是在偷他的钱财。所以在这莽莽的历史洪流中,想要富贵要找个好主子或是自己当主子,可如果是找个好主子,就要看主子的脸色,恩宠你的时候自然财富有加,可一旦不好,失势也是必然之事。到时,家毁是小,人亡也是等闲,所以古中国的有才之士无不以归隐田园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既建立了功业,又可以太平终老。

但话说回来,这进退一道真的就那么容易么?我们看别人可以旁观者清,只是当自己身在局中的时候,又有几人可以跳出这个名利圈呢?在韩信灭杀项羽这个暴君的时候,张良感于自己和他的交情和对他才华的欣赏,对韩信说:“知进退才可以保平安,现在项羽已经死了,天下大定,对于汉王来说,我们已经不重要了,最好激流勇退方为上!”

可惜韩信当时是齐王,心高气傲,他苦了前半生,现在正是他光芒万丈的时候,怎么可能甘心退让,何况他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他不知道,就是这个风华正茂,结果害死了他。刘邦虽然说天下无杀你的片铁,也就是片铁不会加身,可吕后是个体贴的皇后,让人用竹削成了剑,刺杀了韩信。

所以自古之名士,往往以退守田园为上选。孙武子开了一个好头,他的孙子孙膑也和他学习,到了最后,齐国的大将军田忌也是如此,还有一个人,这人叫张良,也是如此。不过可笑的是,这里面的人中,除了张良,都是兵家的人,而话说回来,张良所二次学习的主要学问,也就是《太公望兵法》同样是兵学,这部兵学是太公望参考大商兵学而制成的,是当今中华兵法最完善的一本兵书,其中还多有谋略。说起来,等于也是个兵家。

只有兵家才知进退之事呀!可惜的是,当白起想要退的时候,杀人太多,退不得了,他没有选择打下去,结果也就只有死了。如果白起继续打下去,他说不定会打一个败仗,白起意识到这一点,说我打了一辈子的仗,没打过败的,不想有这个污点,可他不知道,如果他有这个污点,秦王就不会杀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