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宋当年解决大理问题时还曾经留下了一个尾巴。当时东川郡、建昌府和石城郡诸部提出要求脱离大理国,归附大宋。赵柽不愿意因为这点事儿影响到刚刚正常化的两国关系,命使臣百般‘规劝’,但是各部归意已决。于是大宋‘建议’暂不接受他们的归附,三郡设立特别区暂由他们自治以三年为期,届时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那时两国都不得干涉。
这三郡坐拥储量丰富的铜矿,可惜皆被大宋财团控制,这样便将双方的利益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但大量的资金和人口涌入也为三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他们结束了刀耕火种的生活,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大宋人’日子。三年约定一到,他们便再次提出归附大宋。
赵柽为了照顾段和誉的面子又将期限延后两年,在兴国十三年接纳三郡为大宋子民。此后,大宋实施羁縻政策,以各部族长为司官,并派遣官员进入三郡协助实施治理,中央也拨下资金用于改善当地的卫生、教育和民生,教授他们种植新型农作物,发展商业,允许他们参加科举,使三郡彻底摆脱了贫困和愚昧。
三郡巨大的变化自然引得有些曾处于观望状态部落的眼热,他们也积极向大宋靠拢欲获得同等待遇,在有心人的劝导下向朝廷提出取消国号附宋的建议。只要当权者不是傻子,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自己人闹独立,他们的建议自然被段和誉断然拒绝。这些部落见文的不行,就改成武的,内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大理国王段和誉面对内争外叛自感无力平定,而大宋的态度暧昧,称相信其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想过度插手其内政。面对愈加混乱的局面,他决定禅位出家为僧……
第四百三十七章 金赫之死
大理的动乱的种子其实早在大宋决定插手其内政之时就已经埋下,‘颜色革命’并没有随着段和誉的主政而结束,那只是个开端。而其为了昭显自己的宽仁和平衡权力,将政事交予曾先后主政大理的两个家族已经买下祸根。三郡的归属问题则是颗不知何时爆炸的炸弹,对王位的争夺便是动乱的导火索。
当去年大理国刚刚出现动乱的苗头时赵柽就已经获知,他不但没有实施影响力压制各方势力,反而在暗中派人推波助澜,挑动各方势力,只嫌事情闹得不大,终导致动乱不可遏止。而段和誉在失去大宋的支持后意识到了情况不妙,可自己已经无力在左右形势,对朝政施加影响,政令不出宫门,灰心之下出家为僧以度残年。
段和誉的逃避让国内形势更加混乱,他的儿子们在各自势力的支持下相互厮杀,都预制对方于死地,一时间‘妙香国’成为修罗场,天天都有无数人死于动乱。高氏和董氏两个老牌家族实力最为强悍,但他们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家族中也分成数派支持各自的代理人,因此如今诸王子之争还伴随着两大家族势力的内部倾轧。
争斗中的诸方都明白谁在竞争中胜出就能成为大理新的国王和权臣,失败者将死无葬身之地。而这种兄弟间的斗争更为残忍和血腥,骨肉相残的悲剧不可遏制的发生了,可作为大理动乱的始作俑者和唯一能改变这种状态的大宋却对乱局没有官方表态,只是袖手旁观保持着中立,没有支持任何一方势力,只是委托驻善阐城的代表发表了几次声明,希望各方保持克制以谈判解决国内的政治问题。
但大宋不痛不痒的声明对已经进入白热化的政局丝毫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各方产生了大宋不会干涉他们的内政,将来谁在争夺中胜出就将承认其合法地位的错觉。‘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卷入其中的部落间也是战事不断,大理高层间的斗争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处于底层的普通族民,他们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随时失去生命。
大理国持续了一年之久的政治动荡,不仅让大理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也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作为对大理国政治有着影响力的宗教界终于动了慈悲之心,以大法师金赫为首的佛家子弟们联合大理各大寺院发表声明呼吁各派势力结束争斗,同时邀请宗主国大宋出兵平息战火,整合各方势力,还佛国于清净。
佛教界的呼吁获得了大理三十七蛮部大多数小部落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曾对三郡归宋持观望态度的部落,希望大宋介入其中整合大理国。但是这却遭到了以高、董两个家族的抵制,他们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一旦大宋搀和进来他们的努力将付之东流,而其也不会放过动乱的制造者,必会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打压,于是他们铤而走险派兵伏击了奔走各部之间呼吁和平的金赫大法师……
“陛下,金赫法师途中遇袭,他在随从的掩护下避入山林躲避,并通知附近我们大理驻军,其得知后派出部队全力救援,可还是晚到了一步,大法师已经遇难……”薛海得知金赫遇难的消息后,急忙向皇帝禀告。
“大和尚死了?!”赵柽听了猛地从御座上站起,看到薛海点点头又颓唐地坐下,脸上的表情变幻不定,拳头攥的‘叭叭’爆响,显然是极为愤怒。
“陛下节哀,大法师一直以为陛下尽忠为己愿,虽死也无憾了,在其让人求援的时候让其转告陛下‘不要放弃机会’,他以料到自己无法活着见陛下了!”薛海轻声劝道。
“……”赵柽没有说话,只是摆摆手让薛海先出去。
“陛下节哀!”薛海施了个礼,慢慢退出帐外,却听到帐中传来陛下压抑的哭声,而他憋了半天的眼泪也滚滚而下。
金赫早在情报司初建之时就已经加入,跟随赵柽近四十年,两人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赵柽对其十分倚重。从最初的平定西北,夺取河中及灵州上他能一直把握战场情况,了解敌方的动态,以及在后期稳定新占之地金赫都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为降服西夏立下首功也不为过。
在赵柽登基后,为了帮助赵柽经略大理国,彻底解决铜短缺的问题,他又转战西南,以自己在佛教界的名望成功打入大理国高层,诱导、劝说段和誉接受了大宋的条件,使大宋的势力成功延伸到大理。随后为了彻底解决大理的问题,金赫的晚年基本上是在那里度过,青灯古佛,远离祖国和家人,直至将生命留在了那荒蛮之地。
“旺福,陛下还没有用膳吗?”自皇帝得知金赫遇难的消息后已经独自在帐中待了两天,滴水未进,几位王妃和随扈大臣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可皇帝拒绝召见,他们也只能守在帐外,看旺福从帐中走出来,赵义急忙迎上去问道。
“没有!”旺福无奈地摇摇头道。
“那你就不知道劝劝陛下!”赵义和旺福自小在府中一起长大,说话自然也就少了顾忌,忍不住埋怨道。
“喜爷在里边陪了陛下两天了,他都劝不了,我又能如何啊!”旺福摊着两手苦笑着说道,见喜公认是皇帝身边第一亲信,他的话皇帝都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就更不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