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四哦了一声:“可是这个买卖和玛丽亚娘娘有什么关系?”
胡雪岩嘿嘿一笑:“当然有关系了,在咱们大明,无论什么生意都是离不开关系的。”
……
河内,西湖。
河内居然也是有西湖的,还是一处风景名胜,西湖周围有不少小家子气的古建筑,西湖之上还有几艘画舫,一样没有什么气派。朱皇帝现在就坐在一艘没有什么气派的画舫上面,陪着新收的美人郑诗游湖散心。因为郑诗的父亲去世了,是四月初的事情,消息刚刚传来。
郑诗穿着白色的孝服,脸上没有化妆,还有淡淡的泪痕,看着更让人怜爱了。暹罗的帕康公爵郑康也在画舫上面,脸上满是悲痛的表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笃信佛教,曼谷王室内部颇为和睦。兄弟之间的感情极好,手足相残的事情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拉玛三世更是一个好兄长,对于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也没有偏向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自己的弟弟拉玛四世——拉玛四世本来就是王位继承人,12岁时就是武装力量总司令,但是20岁时却正式出家做和尚,才过了两个星期拉玛二世就去世了,王位落到了他的兄长拉玛三世手中。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的什么东方国家,拉玛四世的性命估计也要保不住了,更不用说在27年后登上王位了。
“我国新任的国王陛下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对西方事务尤为了解,能流利的使用拉丁文和英语,还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而且他还时常向别人提及陛下,认为陛下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科学家……”
帕康公爵正娓娓向朱济世介绍自己的这个已经47岁,当了27年和尚,不久之前还是个方丈的拉玛四世国王。这个拉玛四世,朱济世居然是知道的,因为他在后世看过一部香港电影,名叫《安娜与国王》,周润发扮演的那个暹罗国王就是拉玛四世。这个国王的确是非常了解西方,可以说暹罗王国的改革就是从他开始的。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东南亚小国,得以在西方殖民者横行霸道的时代保持住独立地位还真是很不容易的。
“公爵,朕能邀请拉玛四世国王访问大明么?”朱济世思索着道,“朕期待同他在应天府见面,当面讨论大明和暹罗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另外,朕还打算派罗泽南公爵作为代表去曼谷吊唁三世国王陛下。”
“非常感谢陛下的盛情,我相信四世国王陛下一定会愿意到应天一行的。”帕康公爵双手合十,说道,“四世国王陛下还在给我的信中提及,希望能派一些学生去国外学习,我想您的济世书院和济世大学能接受来自暹罗的学生吧。”
第602章 输出儒学
游湖归来,回到河内皇城内的朱济世正慢悠悠的一边品茗一边和罗泽南说话,说是皇城,豪华程度比起大明的一座侯府大概都不如。而且所有的宫殿都很低矮,好像是缩了水的矮人国宫殿一样。
这些日子他还留在河内不走是为了坐镇,不是因为同阮朝的战争,阮朝不堪一击,耍再多的诡计也没有用,在绝对实力的面前只有被粉碎。不过有一件事情却必须要他亲自督阵,就是空前不绝后的大移民。这事儿没有他亲自盯着,十有八九是要黄了的。他在北圻搞的路子就是军国主义法西斯啊!如果是日本天皇、德川将军要这么搞当然没问题,下面一帮武士肯定半载半载红着眼睛上来杀人放火。
可问题是大明朝廷上下都是讲良心的儒生士大夫,朱皇帝现在的行为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看来简直已经入魔了!劝谏的奏折雪片一样飞到河内,放在朱皇帝的案头,其中一部分是劝他要怀柔越人,要用礼仪教化越人什么的。
其实有啥好教化的,越南本来就是儒家统治的国家,只是越南的儒生忠阮朝,忠大南帝国而已。
当然,更多的奏折是劝朱皇上不要穷兵黩武的,历史上从宋朝开始,中原政权就一直在越南吃亏,在北边的那些士绅官儿看来,占领了河内不等于打胜了战争。因为要打下河内容易,要控制住整个北圻的局势难,除非明军永远将十万大军镇守于此,年复一年的将大量的钱粮用在越南。
而到了今天,岘港方面又有军报送过来。6000名中法联军已经占领了顺化,阮朝嗣德皇帝阮福时在顺化王宫中自杀身亡。现在法国人正在寻找适合的人选来继承王位,他们的首选正是那位在南定做了糊涂鬼的阮福丽钟(他当时也在兴道王寺,所以被枪毙)的儿子阮福英汝。
“军师,法国人提出的人选如何啊?”朱济世放下茶杯,看了看罗泽南。
罗泽南轻轻摇着折扇,听到问题,轻轻哼了一声:“不用问,肯定对咱们不利。这个阮福英汝还小,但是他的母亲还在,皇上让人家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人家能不恨?”
说着他又摇摇头:“不过恨不恨就是这样了,皇上在北圻的所为,还能指望越人感恩不成?”
“行了,就这样吧……法国人要收买人心就让他们去收,我们只要地盘,地盘到手就是万事大吉。”
朱济世顿了下又道:“对了,还有一事……郑诗的父亲去世了,四月份的事情,即位的是她的叔叔。军师,要不你和帕康公爵一起跑一趟曼谷,代替朕去吊唁一下拉玛三世,可能还有一些暹罗的学生要带回来。”
“暹罗学生?”罗泽南似乎有些不解,“是入济世大学吗?现在全国一共只有香港、上海、广州、应天四所大学,咱们自己的学生打破头都进不去,为什么还要招收暹罗的学生?”
新式教育的起步是非常艰难的,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第四年(1872年)才颁布《学制令》,开始新式教育试点,计划在全国建立八所大学。可是直到1877年才建立起日本的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如今所接手的大明虽然比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要富裕很多,但是臣民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却远远不如日本人,可用来充当新学教师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样的稀有。大学甚至是书院(相当于中学)的西学老师几乎全是洋人,至于小学干脆因为没有老师而无法开设,只有一所筹建中的皇城公学是包含新式小学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