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页(1 / 2)

苏秦冷冷一笑,盯着屈原道:“数百年来,周室衰微,大国吞小国,这数十年七国纷争,战死多少壮丁,百姓受了多少苦难,难道屈大夫看不到吗?”

屈原还击道:“我只看到,诸侯野心勃勃,不念旧礼,才会致使礼乐分崩,不再遵从周制,方有今日大争之世,若各方诸侯皆能像孔大儒提的,各执其责,天下共主周室,就不会有动乱了,燕国现在就是逆天行事,倒行逆施!”

一些信奉儒学的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觉得打有道理,今不如古,世风日下,就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诸侯越了礼制,变得肆无忌惮,才会有这样的大争乱世。

“周室才是正统,诸侯不应该相互吞并!”

“燕国应该顺应天命,重新尊奉周天子,恢复赵国和齐国,诸侯听命于周室,这样才符合礼制,天下才会安宁下来。”

“没有错,燕国不该擅自形势,吞灭诸侯,违反天命!”

一些楚国大臣趁机反驳,一阵喧嚣。

苏秦何等人物,纵横大家,岂能会被这群腐儒大夫压制住?

他哈哈大笑,扫视一番,目光过处,王殿的楚臣们,都诧异地闭口安静下来。

毕竟苏秦声名远播,纵横捭阖,口若悬河,雄辩大家,被他目光一扫,众人不自觉地有些心虚。

苏秦朗声道:“诸位可曾记得周公辅佐武王伐纣之时,曾说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与任何人都没有亲缘关系,天子虽是选为代表,但若无能无德,天下分崩,天命就会消失,被有德有能者取而代之!

“正可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已乱,百姓诉求安宁,燕王以武止戈,正是顺应天道,须知‘天命糜常,革天之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有商取夏,周取商也!”

他的一番言辞,让在场的楚国臣子们都难以反驳,毕竟连周公和武王都曾这样说过,周王朝的夺权,也是作为诸侯,后来推翻了殷商。

这时楚上官大夫靳尚站出来,面带微笑道:“苏大夫,难道燕王真有与我楚国结盟的诚意吗?”

苏秦笑着点头,他来到寿春之前,就曾派人给上官大夫靳尚、上柱国景痤、子兰、郑袖贵妃等,送了许多珍宝和燕国新产品,进行了外交收买,以促成这次游说盟约。

靳尚早就嫉妒屈原的才学,一直在楚怀王面前诋毁他,却还没有机会让楚王疏远他,此刻见屈原等人的质问,被苏秦雄辩之口堵住,暗暗得意,站出来接话,一唱一和。

苏秦道:“燕王当然有诚意了,如果燕楚结盟,燕国愿意把齐国以南一些宋、鲁六百多里土地,划给楚国!”

“当真?”楚怀王眼神一亮,脸色骤然大喜。

苏秦卓然而立,谈笑风生,点头道:“回君上,自然是真的,燕国久居北方,只希望统一济水、黄河以北的地方,对淮水之南,并不热衷,疆域太大,燕军也驻守不过来,愿意与楚结盟,把南方的一些土地,划给楚国!”

楚怀王当即乐开了花,还有这等好事?不过想到燕国的确久居渤海之地,听说那里天寒地冻,百姓都住土热炕,气候干燥,不像南方楚国这边冬天湿冷,夏季多雨,这个解释是行得通的!

屈原看楚王意动,心中总觉得不妥,急忙站出来又质问道:“燕国会如此好心,不会裹挟我楚国,配合燕军一起攻打魏韩秦吧?”

苏秦摇头道:“当然不会,楚国不然出兵,就可得此六百里土地!”

这次连屈原也有点发蒙了,更别说那些楚臣了,这等便宜,谁能禁得住不动心?

九卿之一的杜赫提出疑问道:“不知燕国要如何结盟?”

苏秦道:“需要君上带人到黄河之边,到那里与燕王汇合,双方缔结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