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事儿上,回回做的比官府要好得多,收拢读书人,护送他们的家口,这些所谓的乱民,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完了。近千滇西的读书人连带着他们的家口,顺利的来到宜良落户。
第一次选拨人才,杨猛这个正主必须到场,魏五可不管杨猛忙不忙,半拉半拽的把杨猛请到了明湖书院。
杨猛这位当家人坐在主位,魏五坐在了下手,身边有五个竹筐,里面全是些竹牌,面前的桌子上,除了一摞纸张,再也没别的东西了。
每进来一个读书人,魏五就先看样貌,之后就从那一摞纸张里抽出一张,让他诵读,读完了之后,就从身旁的竹筐里拿出一个竹牌交给他,选拨就算完事儿。
“老魏,你让我来,就是看这个的?读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我一句没听懂,这事儿还是你自己办吧!宜良那边的事情多着呢!我这几个月可没闲工夫!”
这算是面试吧!这事儿用的着自己吗?见魏五自己就能办了,杨猛就想离开书院,他可没时间和魏五在书院瞎耽误工夫。
“这事儿必须得有三爷,之前我已经给他们说了,入不入选三爷说了算!有您镇着,才能看出他们的深浅。”
魏五微微一笑,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这算什么事儿,你自己担着就是了,找上我做什么?你也说说你选人的手段吧!我看着迷糊!”
杨猛心里也有不解的地方,这魏五的手段,也太简单了,瞅两眼读两句狗屁不通的玩意,就算过关,不要把事情办得太儿戏。
“三爷在滇西人的眼中有些威望,这就是上位者的威势。进来的人,我先看其有没有敬畏之心,没敬畏之心的,再好的学问,咱们也不要,让他去种田就是了。再看其相貌,貌由心生,长得猥琐不堪,也出不了什么好人。
这摞东西则是我选的祭文,晦涩难懂,看过的不多,几乎全是生僻字。能读出来的,说明有些学问,读起来能带上感情的,说明是有情之人,这样的人可用。
待会儿,您再看看接了祭文的人,眼珠子乱转,看一下才读的,那些人有城府,可以着重甄选一下;抓起来就读,那是不会机变的,做个塾师或者译书都可以;能读一半的,勉强算个读书人,但功底不成;识不了几个字的,只能做个伙计喽!”
魏五这么一说,杨猛也服气了,他说的这些东西,有根有据,没想到选人也能这么容易。
第九十四章 八千军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杨猛与魏五筛了一遍滇西的读书人,涮出去十几个不能用的,这些人杨猛也没亏待,一人给了五两银子的盘缠,让他们该干嘛干嘛。
剩下的全部安置在了明湖书院,他们的家人,也都安置在了附近的学田之中,借着这些人手,让书院的工匠和他们一起搭建简易的茅屋竹楼,暂且先住下再说。
临走的时候,魏五还专门提了要求,让杨猛搜集一些书籍,这些都是前几代的传教士,排第一位的就是汤若望,他所著的《火器挈要》和《堪舆格致》是必须要弄到手的,前一本是火器要诀,后一本是矿产要诀,这些现在虽说没什么实用价值,但可以作为参照,检验译书馆的成绩。
利玛窦、南怀仁的一些著作也在其中,这些东西有些是云南用的上的,有些则是为了安抚那些个洋人。
这些东西大多在朝廷手里藏着,要想弄到这些东西,魏五也没抱太大的希望,想让朝廷放手,杨家的实力还不成。
可这些对杨猛来说就简单了,自己做肯定不行,可把这个任务交给岳父潘仕成,那可是正途,老潘在广州引进西学,正好这些书籍,可以做个借鉴,名正言顺的上个折子,朝廷那里应该没什么麻烦,应下了魏五的请求,杨猛就赶回宜良庄园了,那里还有八千防疫营的人手,等着自己训练呢!
云烟的买卖,大量的购置军火,自己很快就会暴露在列强的视线之中,正好借着那百十位洋鬼子还在庄园,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实力。
把实力暴露给洋鬼子,杨猛一点也不怕,当初为了救大哥,他走过洋人的路子,可他们连进总督府的资格都没有,这些洋鬼子再怎么胡说八道,朝廷应该也不会相信的。
防疫营八九千人的数量,这是总督府认可的,现在云南府的疫情还没散尽,封锁云南府,督促协助各州县防疫,八九千人也有些捉襟见肘。
杨猛也想借机扩一扩军,但被贺长龄拒绝了,防疫营的八九千人虽说是民壮,可这数目却有些多了,军情险地的一镇兵马也不过万余人,而云南这边一镇兵马不过一两千,虽说这些人是用于防疫的,但一个参将手底下拥兵过万,可不是什么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