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法不责众,虽说溃退的将官该死,但也不是这么个杀法,溃退的将官你可以不问情由逮着就杀,但那些跑回驻地的,你总不能再抓回来宰了吧?
兵援安徽的陕甘总督舒兴阿,也没打什么好仗,眼见着到了庐州城,还是没保住庐州,没保住干臣江忠源,这样一来,若是杨老三再收复黄州,那江南之地,还有谁能缨其锋呢?
说起这江忠源,这货死的也是冤枉,他前脚到了庐州,后脚长毛贼就打了过来,就算这江忠源浑身的本事,可短时间之内,也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折了这么一员干臣,可是朝廷的大损失。
大清上下在朝在野的臣工,又有哪个能想得到,江忠源这么一个籍籍无名的候补同知,能凭着几百湘勇,一步步的打成一省的巡抚小封疆呢?
湘勇可用,江忠源无疑是湘勇的肇始者,是珠玉在前之人,江忠源没了,朝廷在江南也不是无人可用,不是还有个一心在练勇的曾侍郎吗?
杨老三不可用,此人练兵的本事厉害,打仗的本事也厉害,但此人生性狂悖,绝不可大用,这次为守湖北是无可奈何,杨老三的步伐该止于黄州,之后就该分他的兵权了。
无非这杨老三的脑子不怎么好使,读的书也不多,让他做个大一些的文官就是了,当然前提是他能击溃黄州的长毛贼。
这就是军机首辅祁寯藻,给四色棍的分析的局面,江南虽一片糜烂,打眼看去,唯有杨老三一个可用之人,但江忠源之死,也给祁宫保开了天窗,湖南不是还有个练湘勇的曾侍郎吗?
提拔一下曾侍郎,让他试试身手,若是可用,也是个制衡杨老三的好棋子儿。
祁寯藻的话虽不错,但四色棍也没完全的赞同,这江山到底是皇帝的江山,由不得长毛贼胡来,用曾涤生剿长毛不错,但杨三哥那边的兵权,也不能一下给打掉,万一这书生带兵不堪用,怎么办?
难道还能压着杨三哥,再扶持一个张涤生、李涤生吗?到了那个时候,只怕长毛的势头,越发的不可逆转了呢?
军机和皇帝的意见折中了一下,对于湖北的局势,暂且不管不问;安徽那边有陕甘总督的西北精锐,想来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全境陷落;现在朝廷的目光,就定在了湖南曾涤生的身上,若这曾涤生可用,就提拔提拔,让他制衡一下杨老三,同样,杨老三也能反过来制衡一下曾涤生,这样两人就都能大用了。
虽说这杨老三不是满臣,但曾涤生这样的道学夫子,最讨厌的也是杨老三这样的狂悖武夫,在祁寯藻想来,自己的这个主意,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老成之谋。
第五百七十一章 厚与黑(九)
朝廷在琢磨算计杨猛,杨猛在黄州城下,却在琢磨着曾涤生,按说这位应该早就知道田家镇大败的事情了,这个时候,要保湖南,最好的法子,就是与湖北合力,打掉韦俊的这支西征军。
湖南那边的情报显示,曾涤生一直在按兵不动,细想了一下之后,杨猛也清楚了,这曾涤生也想看看自己的本事。
曾涤生帐下的人马,可不似吴文镕这般,都是不知兵的,曾涤生虽说反应慢一些,但一个博学的名号,他还是顶得住的,再看罗泽南、李续宾、塔齐布对曾涤生的态度,这个也是个会笼络人心的物件。
曾涤生幕中的人员,也都算是一时一地之雄,这仗该怎么打,到哪打,不可能没有建议的,再说了江忠源在田家镇溃败的时候,也给曾涤生发过信函,虽说不清楚信函的内容,但江忠源的想法,杨猛也可以大体猜测一下。
让曾涤生的湘勇出湖南,拒韦俊部于黄州、田家镇一带,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湘鄂皖三省,依托田家镇连成一片,曾涤生进可以帮着他江忠源拱卫安徽,退可以拱卫湖南,不动,也能遏制长江航道,两湖门户。
若是曾涤生能再进一步,打到九江,那湘鄂皖赣四省就能连成一片,那样的话,这湘勇的前途就无限光明了。
江忠源的想法不错,可曾国藩也有他自己的想法,韦俊的人马不少,比他创建的湘勇,多上大几千人,而且,如今的湘勇,并无像样的水军,一旦对上长毛贼凶悍的水军,打,无船可用;不打,两湖一带水网密布,即使陆战能胜,追击长毛贼也是个好大的麻烦。
湘勇,不言而喻清一色的全是湘人,打仗,出去打与守家在地可是两个概念,新军初创,曾国藩虽然雄心万丈,但大战在即,也不免心中忐忑,胜了自然万事好说,但若是败了呢?湖南上下的官员,还不得羞辱死他曾涤生?
江忠源的书信,曾涤生也接到了,内容也没杨猛想的那么深远,肩上扛着拱卫安徽的大任,江忠源有些欢喜但更多的还是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