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页(1 / 2)

而如今,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看到了么,这就是人心。

这满天下的百姓都指望着朱明败亡,都希望谅山虎贲之师席卷天下。

那些个降兵顿时有底气了,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才是真正的王师,将来是要跟着郝将军杀入金陵,是要做功臣的。

虽然郝风楼玩这等欲擒故纵的把戏不太厚道,确实让人着急上火,可是这套把戏还真有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了恳求王师北上的队伍,跪在那儿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乌压压的人头攒动,而在此时,又一份讨伐檄文终于从天策将军的别府里传出来。

“暴君朱高燧,苦民久矣,今郝某兴王道之师,顺天应命,讨伐无道,各府有识乡绅……各县百姓……”

这份檄文一出,谅山军立即开始有了动作。

这新近编练的四万谅山军,倾巢而出,分为十路,取广东各州县,沿途所过,那些乱兵岂敢阻挡,待遇到了城池,先是发了劝降的书信和檄文入城,城中的亲民父母官们一个个面如土色,有的索性一跺脚,晓得事已至此,已是大势已去,强自负隅顽抗不过是螳螂挡车,索性开了城门,带着府县中的官吏人等,俱都降了。

也有要做忠臣的,只是可惜,忠臣孝子毕竟是少数,你肯做忠臣,可是大家伙儿却是想活命啊,于是这位大人刚刚决心固守,下头的典吏部或是步军巡检便带着人直接将这厮绑了,献了城门。

同仇敌忾的也有,他们禁闭城门,如临大敌,一副欲与城池同生共死的姿态,下头杀来的数百个谅山军也不急着攻城,而是原地待命,待那快报的信使传出消息去,过了七八天,十几门火炮就用骡马运来了。

再一封劝降书信进去,依旧不肯。

于是火炮架起来,炮声隆隆,炸个三五天,待那城墙坍塌,或是里头的人受了惊吓,于是一干人一拥而入,直接杀入县衙,其他地方都秋毫无犯。

对于那遍布于广东的乱兵,谅山军亦是四处开始贴出文榜,勒令乱兵至就近的谅山军营投降,或有一线生机,如若不然,则是齐头并剿,到了那时,秋后算账起来,便是一个个人头落地,以儆效尤。

谅山军给那些乱兵已经有足够的威慑,此时榜文发出来,这些乱兵穷途末路,又晓得谅山军已经四出,再不能像从前那般快活了,有的索性躲入深山老林,其余的尽都到附近的谅山军或是县城、府城去解除了武装。

至此,广东大部克复,谅山军的声势也达到了顶点。

第八百一十九章:一决生死

整个广东已成谅山军的天下。

非但如此,民心所向,几乎是势如破竹,谅山军每到一处,当地士绅、乡老必定携带酒水、蔬果若干前来犒军。

人都是很现实的,当官兵不能再保护他们这些草民,反而如虎狼一样对他们肆意劫掠,这个时候,朝廷的任何合法性也就荡然无存。

反观谅山军,几乎每到一处,乱兵便逃之夭夭,或是索性缴械投降,且对地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连官府的府库都第一时间贴了封条,由专门的人接管。这些精神饱满,穿着体面军服的官兵,显然更给人一种信任感。

若说那些乱兵,虽然手里也拿着刀剑和火铳,可是给人一种叫花子的感觉,而后者则大大不同,即便是军服,亦是用上等的毛料,胸前甚至有铜制的勋章和编号,长刀统一佩在腰间,便是刀鞘,亦是做工统一、精美,还挎着那刷了绿漆的铁壶子,脚下的靴子,显然也是真皮。

这一套行头下来,若是在这儿,没有十几两银子是置办不下的,这铁和铜在大明内陆的价格都是不菲,而且要打出这样的花式,非要高级的铁匠不可,至于那一身衣衫,那靴子,做工都是精良,便是地主老财身上穿着的,未必能有这样的好料子。

当然,若是在谅山,这一套行头的价值就要低得多,无论是铁还是铜,都是大规模的锻炼,生产规模越大,价格就越是低廉,至于军服和靴子,也大抵是如此。

不管怎么说,与那叫花子似的乱兵相比,这些家伙怎么看都像是贵气逼人的少爷兵,少爷兵总是给人安全感的,哪有少爷抢乡下土老财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