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页(2 / 2)

通常情况下, 323配备5名操作人员——2名飞行员、2名飞行工程师与1名无线电操作手,战时还可带上额外的两名炮手。飞行工程师的座位是在两侧机翼上,内侧与中央发动机的中间的小舱内,这样设计的目地在于工程师可以随时观察飞行时6具发动机的状况,让飞行员可以专心的将注意力放在飞行上面(飞行员还是可以超越工程师而直接控制发动机和螺旋桨的操作)。与前身 321相比, 323的载重量降低了10到12吨,这是为了让它可以自力飞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有6具发动机,由沃克博士所设计的液态起降助推火箭还是经常搭配使用,这些火箭安装在外侧发动机的下方,总共可以容纳4组火箭。323的货舱长11米、宽3米、高34米,可携带两辆36吨的卡车、8700条面包、一门88毫米高射炮与附属配件、52桶燃料、130名乘客或者是60具担架。除了少数改装自 321以外,大部分 323是全新生产,早期生产型使用两叶木制螺旋桨,稍后被三叶全金属可变螺距螺旋桨所取代。 323的结构设计相当坚固,除非在运送燃料下,足以承受大量的敌军炮火,但由于 323的体型庞大,加上飞行速度缓慢,可以说是最佳的飞靶,而另外一个困扰在于它的航程太短,一般载重下仅有1000至1200公里。尽管如此, 323仍是德国相当宝贵的空运资产,受到大量的使用。

看着桌上的水渍,林恩有那么片刻的走神。不论是北欧时期还是当前的民主德国时代,他从未将这种相对成功的重型运输机纳入考虑范畴,但法国在越南的作战行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坚固耐用且能凭借自身动力飞行的323显然有美英的重型滑翔机和大型运输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技术图纸也受到了严格的保密,法国人仅有发动机而无法复制这种“史前巨鸟”也就不难理解了。

“发动机由我们提供,其余部分交给你们,如何?”舒曼主动建议说。

林恩想了想,以法国目前的实力,印支战争持续的时间只会比历史更短,这意味着法军对重型运输机的实际需求并没有领导者的胃口大,劳师动众地重建-323最终也许只有几十架的产量。权衡之下,林恩说:“让这种飞行器重新投产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代价,总理阁下确实已经下定决心了?”

“怎么?总统阁下觉得信心不足,或是以德国目前的实力无法完成?”舒曼不冷不热地反问道。

林恩摇了摇头:“重型运输机的发展前景是短视之人无法预见的,若是决心不足、半途而废,只会白白浪费众人的努力,沦为后人笑柄。”

舒曼默默在已经模糊的水渍旁又加上了一列数字:200。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方才生产了201架,法国人一口气竟要200架,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第51章 草船借箭(3)

法国总理以非公开的方式向自己提出两国联合生产大宗323运输机的意向之后,林恩当晚就召集军队和军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研讨此事。梅塞施密特公司的技术专家很有信心地告诉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总统,323的全套设计图纸在战乱时期秘密保存下来,它的构造并不复杂,只要法国方面能够提供飞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德国这边很快就可以生产出整架飞机,性能绝不会比战时的量产型差。

在林恩眼里,复制323绝不是终极目标,而是重整德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契机。他向当年参与设计制造的技术专家细细询问了这种巨型飞行器的性能和改进潜力,得知323虽然体型庞大,实际上是一种构造简单结实、故障率低、性能可靠的运输机,其最大优点是生产工艺简单。开始制造时每架需40000工时,后来降为12000工时,而且当时负责生产这种运输机的工人大多还是陆军惩罚大队中的不熟练工。此外,323的起落装置采用坦克式的独立悬挂,起降的适应性强,一块坚硬的草地就能够供它起降。听了这些,林恩联想到另一种经久不衰的德国飞机,绰号“容克大婶”的ju-52,这种运输机尽管存在速度慢、运力少、防御差等等缺点,结实、耐用的特点使得它在二战结束后仍被好些国家继续使用,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80年代,服役跨度超过了半个世纪!

在征询了军队将领们意见之后,林恩决定与法国人展开323项目的合作,而且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运输机一项。结合法国军队在越南的不利处境,林恩与德国坦克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保时捷企业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又译波舍尔)博士通了电话,就空运坦克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咨询与讨论,进而要求博士尽快准备一份符合空运标准的设计资料。

如果是希特勒那样的独裁者,林恩所思所想皆能够下令执行,然而在民主体制下的德意志,军工生产的决定权并不掌握在他这位总统手中。要想推动合作项目顺利进行,林恩就必须说服内阁总理威利·施托克以及掌握最终决定权的国会议员们。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在下榻酒店附近的公园蹲点守候。新生的民主德国发展环境不甚理想,汉堡机械博览会意外吸引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商机随之滚滚而来,原本并不怎么看好这次博览会的德国总理施托克也匆匆赶来,与林恩同住一家酒店。这位基督教联盟领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活作息规律而健康,每日晨跑是他的必修课,即便是这样一个有些阴霾的天气也不例外。等到了施托克,林恩与之并肩慢跑,经过军人生涯锻造且年轻充满活力的躯体自然能够跟上长期锻炼者的节奏。环着林荫道路跑了两圈之后,施托克率先放慢步伐,一边擦汗,一边说话:“难得阁下有耐心陪我这个老头跑步,有什么指示,我一定竭力完成!”

林恩知道对方这话一半调侃一半认真,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外人揣测的那样艰难——盟军和苏联希望德国的政权形成相互制衡之势,为了麻痹这些居心叵测之徒,林恩和施托克之前有意制造了几起摩擦,看起来好像是总统和总理出于各自立场在进行政治角力,实际上只是做做样子。在把这个一贫如洗的国家重新建设成一流强国之前,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应该以大局为重,这也是他们早已达成的共识。

“指示说不上,主要是有一个我自己觉得非常不错的主意,想听听总理的意见。”

“是跟法国人有关吧!”施托克揣测到。

林恩陈述道:“没错,昨晚宴请法国总理一行,舒曼私下里提出了一个建议——由德法两国合作恢复323重型运输机的生产,法方准备订购200架。”

施托克扭头瞪眼:“这么多?”

林恩说:“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吃惊,以法国军队目前的规模和部署,有50架大型运输机就绰绰有余了,多出来的150架用在哪里?”

施托克想了想:“如此讲来,总统已经琢磨出法国人的用意了?”

“总统高估我了!”林恩笑着摇摇头,“我们虽然不能确定法国人准备如何运用这200架重型运输机,可以大致确定的是,只要这些飞机的性能没有问题,甚至要比原来的型号更为先进,法国人是会履行合同的,而且这会让法国受益颇多。”

“以普通运输机作为辅助,在印支战场投入50架323就足够了,看来法国人是看好这种重型运输机的市场前景,只要印支战场上有了成功运用的范例,销路是不用愁了,未来若干年,亚非两大洲必是动荡之地啊!”施托克的论断与林恩的分析不谋而合。

“法国方面提供发动机,我们制造323的其他部件并进行组装,这样的模式虽然能够对我们的航空工业起到一定的恢复作用,但实际获益非常有限。昨晚我想了一夜,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契机,让法国人采购我们更多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