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页(1 / 2)

羊城大成律所的有些员工也看到了这本周刊,他们很想出来发声,这肯定不是伪作,冯一平还以深海的名义写了好些歌呢,其中的一些,可以当之无愧的称得上是经典之作!然而他们不能说,因为冯一平和他们所签了保密协议。

然后,冯一平辗转接到了张副主任的电话,电话里他义愤填膺的对冯一平说,“这家周刊的文章是彻头彻尾的诽谤,要不要我们代你讨个说法?”

冯一平干脆利落的拒绝了他,“谢谢张主任的关心,不过真不用,我无所谓。”

他本能的觉得,这老家伙绝对是想从他这再赚一笔律师费,那些周刊就巴不得你找他打官司,官司越多,他们的销量越高。

只要是没人关注,过不了多长时间,大家都会自动把这事抛到脑后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就在这件事就快被大家遗忘的时候,那家代理冯一平小清新派小说的台湾出版公司,突然出来发声,他们公司出版的新式小清新派小说《那些年》,和张大导演看中的那篇小说是同一个作者,都是冯一平所写。

这个说起来也简单,老谋子在两岸三地的影响力不是盖的,出版社有个他的粉丝,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注意到了冯一平的名字,同样的姓名,同样的笔名,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学校,那肯定就是同一个人,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趁这股风宣传一把,说不定还能再版呢。

之后对方以快件的形式告诉冯一平的时候,冯一平也是无可奈何,他和出版公司可是没有签保密协议,当初他这样的新人作者,和出版公司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之后的影响其实可以说是正面的,香港一家原来拒绝了冯一平的出版社,又重新来函,和他商讨出版事宜。

之后,内地的一家文学期刊也发表了对冯一平这部小说的评价,“故事平和舒缓,文字清新隽永,笔触细腻,以这些年的经历,写‘那些年’的故事,读后会唤起你对年少韶光的回忆,有一种淡淡的感动,淡淡的欢喜,淡淡的忧伤,总之,称得上是一部开一派之先的佳作。”

然后就热闹了,国内好多家,包括一些原本给冯一平退稿的出版社,纷纷来函,和他商量出版事宜,一时间,冯一平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国内举办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老实说,对自己做开派祖师这样的妄念,冯一平差不多已经放弃了,谁知道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峰回路转,实在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当然,这样的事名利双收的事,特别是有“利”的事,他竭诚欢迎!

第十六章 第一宗加盟申请

“早!”看到冯一平背着包过来,门卫室里的门卫笑着跟他打招呼,一按桌子上的控制键,自动门徐徐打开。

这是上次事件的另一个福利,冯一平现在进出校园,再也不用被查看出入证,这估计是那些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的三年级学生都没有的待遇。

迎面走过来的一个夹着文件夹的老师,也向冯一平点头示意,冯一平忙问候了一声,这位老师在政教处工作,平时可都是以黑面神形象示人。

现在全校的老师职工,没有一个不认识冯一平的,前些天,作为地主的市一中可是好好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一把脸。

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除了比拼出过几个省级高考状元,拿了几个国际大赛的金奖,老师发表过多少论文之外,竞争的范围迅速向其它扩大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像前一阵子这样的报道,等于是帮市一中狠狠的刷了一把人气,做了免费的广告,不然学校的那些老狐狸领导会这么卖力?

因此,现在的一中,对冯一平这个学生,也有些另眼相待的意思,这样的变化,冯一平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最好是能像梁家河中学一样,让他来去更自由些。

哦,听说帮他办理保送的事,已经提上了日程。

所以,现在来看,获益最多的还是冯一平,国内一家大型出版社已经和他签订了协议,大出版社就是大气,第一期就要印刷五十万册!

看着支票上那一串零,冯一平当时的喜悦,真是溢于言表,钱这个东西,多多益善啊!

梅建中知道这件事后,第一句话就是,“好人有好报!”爸妈也很赞同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