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后的那个垭口的两边,都是开出来的坡地,老远就能看到,两边的山头上,都坐满了人,当车驶过垭口的时候,两边都发出了很大的声音,这是为终于通路了欢呼。
冯振昌和梅秋萍,穿着平时穿的衣服,从车里下来,冯玉萱原本说要把最好的衣服穿回来,遭到了爸妈的反对,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是冯家冲的人,回冯家冲是回家,不是走亲戚,不能搞得和原来的那些乡亲们,像两个世界里的人一样。
他们两个加起来都快一百岁了,现在面对着这么些人,也有些脸红,有些局促,不过一会就适应了,提着包,挨个的给那些老人一边问好,一边发烟。
两边山坡上坐的,都是一些有年纪的老人,也是修这条路的功臣,他们大多数都头发花白,穿着以蓝黑两色的中山装为多,而且十个有八个,秋衣的领子都是破的,长年在大太阳下劳作,面色黝黑,额头上满是皱纹,偏偏在冯一平眼里,他们是最干净的。
这时,老人们大多双手抱着膝盖,笑呵呵的看着这路和路上的车。
这笑,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是先从眼里笑起,然后再舒展到脸上。
历经沧桑的他们,这时的眼神是那样的清澈,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一样,脸上的笑,是那样的纯真烂漫,不惨一丝杂质。
这样的眼神,这样的笑,极富感染力,冯一平的眼睛都有些润润的。
农村上档次的喜事,一般都要坐席,今天也不例外,中午,村部前的晒谷场上,和村小学的操场上,摆了几十桌,村里杀了两头猪,做了好几个豆腐,再加上各家在菜园里摘的一些菜,花色不多,但分量很足,酒也不是什么好酒,以老米酒为主,度数不高,即便是这样,好长时间没醉过的冯振昌,今天又醉的一塌糊涂。
第六十二章 借势
爸妈可以在家呆几天,冯一平却没有这个福气,他的官方正牌身份,还只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在把爸爸送回家后,他真的是忙的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就急匆匆的朝市里赶,一路马不停蹄,最后,终于在晚自习前十分钟赶到学校。
幸好,这样的苦日子,只剩下半年多,明年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大学生,那时的晚自习,才是真正的自习,上不上的,就看你自己,不用像现在这样,整天累得像条狗似的,迟到个几分钟,还要向几个老师解释一大通。
“吃慢点,”黄静萍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有点心痛,“一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就旷一节课算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路开的这么急,要是出事怎么办?”
冯一平也明白这个道理,旷一两节课,学校也不会处分他,他主要是担心自己,开了一次头以后,就怕后来刹不住车,他深知自己不是个意志很坚定的人,就把这也当成一种磨练吧。
周一的中午,他跟家里打了电话,装作问家里的情况,其实主要目的是想知道他们还要在家里呆几天,什么时候回省城,会不会到他这来。
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向黄静萍比了个胜利的手势,这次也不来,那又帮他们省下了一番工夫。
这个事情没办法不小心,要是爸妈知道他和一个女孩子,在一个屋檐下已经住了大半年,打的他屁股开花是轻的。
下午上学之前,他突兀的接到一个传真,代理他小说国内版权的出版社,感于今年的大势,决定在年底的时候,发起一轮宣传,希望他能参加几个城市的签售会,如果宣传情况不错,可以考虑再加印三到五十万册。
什么大势呢,从前年开始,舆论界就对中学语文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认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太偏重于应试,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的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已经发起了后来声名遐迩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主要面对的就是初高中的学生。
这家出版社,就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我都不用发掘,就已经有了一个优秀的八零后年轻作家,就决定借这股东风,趁机宣传(或者说炒作)一把。
老实说,冯一平不大喜欢这样抛头露面,但是签售这样风光的事,他又从心底有点小向往,谁还没有点虚荣心呢?所以,我是答应呢,还是答应呢?
他列了一张表,把正反两面的原因都写了下来,发现还是利大于弊。
他最担心的,是媒体过度关注,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但是一想到首届的一等奖获得者,后来的国民岳父,他就觉得,完全可以打消这个顾虑,人家才是各种头条的心头好,两相对比,他怕是想让人关注都难。
再者说,明年下半年他就上大学,有点名气也没什么,同时,作为一个立志以商人为终身职业的人来说,年少成名,也算是一个助力。
还有,爸妈要是知道他有这样的机会,怕也是会高兴的合不拢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