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不只是苏启泽抱着这般念头,天下各地的宿儒大贤纷纷都向着京城赶去。
以往请都请不动的人纷纷出山,主动赶往京城。
而端坐在皇宫之中的陶小吴只是淡淡一笑:“天下大儒尽入吾彀中!”
他并不准备搀和进这些儒学论战当中。
只有最激烈的思想碰撞,才会生出智慧的火花来,为他陶小吴完善大道。
不过自然也不能让这些儒生们漫无目的的胡乱论辩。
“传旨下去,朕下三个题目,让天下名儒们都来辩上一辩。
其一为《上古皇帝必为天子说》,其二为《社稷以民为本说》,其三《世有变与不变说》。”
这就是三个论题了,如此环环相扣。
首先就是要恢复皇帝为天子的法理基础,竖立陶小吴的神圣地位。
第六十七章
再次以民本,然后是变革。
如此这些儒生们就不会离题万里,漫无目的的辩难了。
说白了,陶小吴就是要为世间生产力的变革扫清理论障碍,树立理论基础。
当然陶小吴也要在其中进行引导,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状态。
若是最后辩论出一个天不变,道亦不变,那陶小吴才真要吐血。
随着宫廷郎官将陶小吴的旨意迅速传遍下去,所有的儒者们都在思考陶小吴到底想要干什么。
这就和大考之前,揣摩考官的心思一样。
原本许多大儒是不屑做这种事情的。
然而此时非常时期,为了奠定自己这一学说的话语权,捏着鼻子也要考好这一课了!
很快,天下儒生的考卷就已经纷纷送到了陶小吴手中。
其中不乏智慧闪光,在陶小吴的引导之下,一套崭新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在新旧儒学不断交锋,不断辩论当中一点点的被提出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