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页(2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490 字 13小时前

“打累了,打累了,这仗……这一年,见过太多血了,我天雄军都是兵无战心,急需休整。这次听说本督要去宣、大,三军将士都是心中欢喜,又如何肯再留下?”卢象升还在叹息。

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天雄军中的军官大多是卢象升从河北招募的门生、故吏子弟,而士卒多是湖广人。严格说起来,并不算是正规的明朝军队。真若比拟,估计也就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的乡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卢象升如果留在东南,就算将贼军彻底剿灭,这支军队将来也会被解散。军中高级军官自然不愁出路,肯定会受到朝廷的封赏。可中下级军官数量实在太庞大,朝廷没有那么多空缺和财力安置他们。

这次卢象升被朝廷调去宣、大两镇做总督,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边军已不堪使用,卢象升北方,肯定会将自己的老班底全数太去。到时候,大家伙自然免得了要正式成为朝廷军官。人人都有一顶参将、游击的帽子戴,这也算是一条好的出路。

要知道,中国自古都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军中的河北子弟们,但凡有辙也不可能上战场来卖命。卢象升军中高级军官大多是失意者和被家族淘汰下来的,想的就是看能不能在天雄军中觅到一个好的前程。

卢象升去做宣大总督,这可是军中众人等待已久的机会,如何肯错过。

他如今也算是天雄军集团的当家人,一言一行都要代表整个团体的利益,行不得快意之事。

“督师!”孙元提高了声气:“你刚才不是还在末将军面前吟唱曹孟德的《蒿里行》,吟唱白骨露于野的惨状吗?你这一走,贼军得到休养,再过两年又出山陕、河南,真到那个时候,那才是‘马边县人头,马后载妇人’的空前惨烈了。须知,有一句话说得好‘舞干戚以济世’,这也是魏武王当年的座右铭。如今乱世已经降临,我辈自该以手中的兵器,护卫国家社稷,护卫百姓黎民。怎可因为厌倦,而置生灵于不顾。督师三思!”

第0256章 意愿

说完话,孙元站起身来,深深地拜下去。

“好一个舞干戚以济世,想不到你却有这样的志气。”听孙元的话中隐约有责备之意,卢象升耸然动容,又不觉惭愧。

他一伸手将孙元扶起来,感慨:“卢某羞愧,羞愧啊!”

叹完,他一咬牙:“孙元你说得对,等到此间事了,某将前率天雄军追击各路贼军,一举剿灭这一大害。至于个人功名利禄,至于卢某的前程,对于江山社稷来说,又算的了什么。我辈行事,但求无愧于心,不留遗憾。”

心中却又些微微的感慨,可以想象自己做出这一决定,必然会受到下属们的强力阻拦,军心士气还剩多少,也是未知之数。别人跟了你,想的就是依附到你身上谋个锦绣前程。你在要求别人出力的时候,也得给人家好处。

可想,将来为了勒束部队,自己必然要清洗一批不听话的将官,部队的动荡自然是免不了的,人心的背离也是免不了的。而且,自己说不好还会背上一些骂名。

可正如孙元所说,一个团体,相比起即将平定叛逆之后迎来太平之世,又算得了什么?

就算把天雄军拼光打光,人人都没有个好的下场,又算得了什么?

一想到自己这一决定,要让许多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从次进入军界,建立起一股庞大军门势力的努力毁于一旦,卢象升虽然心志坚定,却也感觉难过。

又招了招手,命扈从又送过来一壶酒。

这次,他也顾不得将酒温热,提起酒壶,凑在嘴上就一饮而尽。

冰凉的酒液从嘴角漫出来,顺着胡须流下,洒满衣襟。

良久,他将酒壶往地上一扔,哈哈大笑:“痛快,痛快,杯酒浇块垒,与你一席话,卢某心中却是畅亮了。这人若是没有私念,无欲则刚,人也活得通透。只可惜这一年多来,在疆场上抛头颅撒热血的将士们。”

孙元一拱手:“太平之世,千秋功业,我天雄军留名青史,不也是军中诸君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