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页(2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392 字 14小时前

明朝一省的军政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三司制,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刑狱,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以前的大河卫所穿了,其实就是负责整个南京地区军事的。

不过,南京乃是国朝陪都,当地驻有大量军队,归属于不同的军事机关。比如南京城防由留守太监负责,南京城外的军事则还有一个凤阳总督,另外漕运和盐运还有自己的军队。明末卫所崩坏,又经过几场大败之后,大河卫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军队了。

如今,南直隶地区的防御全靠凤阳总督手下的兵马,如今的凤阳总督正是马士英。

马士英此人孙元还是很了解的,当然,这种了解主要来自史料。就孙元看来,这个未来的南明首辅算得上是当时有能力,有手段,并有担待的人杰。

能够被称之为人杰的,都是异常精明之人。今年年初,南方贼军死灰复燃,马士英即有拱卫南京,还得负责中都凤阳的重建和防卫,手头兵力吃紧,粮秣不足。就将主意打到大河卫身上,上折子说大河卫不堪使,不用裁撤了,将军费用到实处。毕竟,马士英手头的资金和大河卫的军饷都要靠南京户部,两家分食还不如一家独吞。

明朝自来就有吝啬的传统,否则当年为了节流,崇祯皇帝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驿站都给裁了,让十多万靠义战维持生计的驿卒下岗待业,这下岗的驿卒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明朝的人觉悟得低,可没有“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不下岗,谁下岗?”姥姥,你敲掉我的饭碗,老子就跟你拼命!

于是,一场大乱就此酿成。

马士英可是正经的两榜进士,文官系统的老人,大河卫中的武夫们可没有任何背景,他的折子一上,立即就准了。

马士英多了许多军费,南京户部少了许多开支,当真是普天同庆,只苦了大河卫的一干人等。

孙元大约计算了一下,大河卫以前毕竟是管辖一省军事的大机关,自己全盘接收之后,应该能得到五六万军户人口。挑选其中的精壮训练上一两年,可再得一营强兵,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么多人口,没有了朝廷拨下的军饷,单靠种地,要想养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扬州镇虽然管辖着几个县,可那几县人家自有知县的,民政同军镇却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漕运和盐运这两桩暴利的生计同宁乡军却没有任何关系。

在后世,如南通、如皋乃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可在明朝,这里都是靠近海边的滩涂,加上境内的良田又都集中在世家大族之手,土地兼并得厉害。别说孙元不能插手地方民政,就算他成为实际的节度使一样的人物,也没办法收上税来。因为,江南士绅可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可是要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元受接收的是一片毫无油水的地方。

这事倒是叫人有些头疼。

……

时值五月末,今日却不热,当真是风和日丽。

院子中绿树成阴,凉风中,树摇曳,好生舒爽。

孙元:“阁老今年已经六十出头,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就算阁老你身子强健,又能在干几栽?末将是个武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如果说错了话,阁老勿恼。这人,能够为国加多效些力固然是好,可人力有时而穷。经历得多了,阅历固然是一种财富。可精力若是不足,有的事情做起来未免有心无力。而且,据末将看来,这内阁阁员的位置就好象是坐在火山上,阁老你想想,从崇祯一年到现在内阁换了多少人?咱们的天子最是急功近利,一时一个心思。阁老不信可以过得两年再来看,如今内阁六个大学士到时候还剩得几人?”

“别看如今温相和杨嗣昌正得陛下信重,可到时候,只怕他们也不在了。不但他们,周延儒也不会在位置上呆太久的。”

听到他这么一说,又想起崇祯皇帝的禀性,刘宇亮一呆,直起了身子:“所谓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其实,关键是思退,太初你的意思我好象有点明白了。如今老夫已经拿到该拿的一且荣耀,也是时候退下去了。否则,以现在的局势,只怕是晚节不保?”

孙元点点头:“阁老能够这么想,最好不过。这几日,末将见阁老郁郁不乐,心中也是难过。”

难过,难过才怪,真说起来,我还替刘宇亮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