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页(2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310 字 17小时前

确实,孙元能够走到今天,能够独领一镇,宁乡军有如今的规模,除了部队实在能打,立功无数之外,和孙将军擅长走上层路线有莫大关系。

当初,若不是他攀上了卢象升,如何做得了宣府参将;若不是和大学士刘宇亮成了政治同盟,怎么可能移镇扬州。

问题是,这个马士英值得孙元如此看重吗?无论怎么看,马士英将来都不像是要飞黄腾达的模样。

“怎么,黄兄和青主不以为然?”孙元反问。

黄佑不说话,只不住摇头。

傅山却念道:“万历四十四年,与怀宁阮大铖同中会试。又三年,士英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迁郎中,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月,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戍。”

“寻流寓南京。时大铖名挂逆案,失职久废,以避流贼至,与士英相结甚欢。不久复社和东林党人图谋以周延儒再相,秘筹金帛。大铖企图与东林消除敌对,就献金万两佐之。后周大拜,入内阁,为首辅,欲报答。因东林同人反对而作罢。大铖推士英以自代。士英遂再起,以南京兵部左侍郎衔出任庐凤总督至今。”

正是一篇完整的马士英的履历。

孙元没想到傅山将此人查得如此清楚:“青主何意?”

傅山反笑问:“将军若单从马瑶草的履历来看,怎么说?”

孙元想了想,点评道:“马士英历遍封疆,有实务干才,在朝廷大员中颇为难得。且此人正值壮年,我却是看好他的前程的。”废话,马士英将来可是南明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现在烧他的冷灶,将来也不知道能够为宁乡军获取多少实利。

傅山摇头:“我却不这么认为,确实,单从履历来看,马士英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干才。虽然不算一流,可在朝中大员普遍无能的情况下,此人却甚是难得。可正因为如此,此人的前程我是不看好的。”

黄佑也点点头:“青主这话说得再理,如果一个人的前程看好,那得像钱牧斋那样,一中进士就进翰林院。然后进六部观政,然后在各部任主事之类的实职。历练上十来年,熬出品级和资历之后,就可以谋求入阁了。如此,一步一步才算是走得稳妥。马瑶草自出仕以来,都在地方上打转,混到巡抚一职时就出了事被免去一切官职。复起之后,也只能在南京养老。所以,我也觉得将军此举不妥。”

第0733章 倒计时开始

“所以,虽说马侍郎年富力强,但仕途到今天也算是走到尽头了。”最后,黄佑下了这么个结论。

“此一时,彼一时间也!”抛开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孙元觉得黄佑和傅山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自己也不方便同他们明言,就道:“这事就这么定吧,执行就是了。”

次日,孙元也懒得再呆在南京,将这边的事务都丢给了傅山,自己带着母亲和家人回了南通。

军镇那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办,耽搁不得。

郑家为将来的大变提前布局这件事提醒了孙元,福建和扬州镇虽然都有在躲在后方发展,将南京防务丢给南京在前面挡着的心思。

可处于现代人对那段历史的先知,孙元知道未来自己前面虽然有刘泽清和高杰挡着。可高杰死得早,一死之后他的队伍就散了。而刘泽清在清兵南下之时一箭未发就学后世的韩复蕖直接丢下部队逃了,将大片国土丢给了侵略则者。说起来,刘、韩二人都是山东军事长官,干的都是同样的事,真是传承有序。

刘泽清一败,扬州镇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多尔衮大军的攻势之下,已经没有退路了。

所以,孙元现在首要任务是强军。

部队如今有一万一千主力战兵,未来和多尔衮有一战之力。不过,还是有些问题的。部队数量毕竟太少,而且辅兵的素质还差了些,专业化程度不够,还不能作为预备部队使用。部队的物资也需要提前储备,这些都需要花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