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页(1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176 字 9小时前

傅山莫名其妙:“我倒是糊涂了,你就别卖关子了。”

余祥笑吟吟道:“杨文骢大人见了小余我非常客气,还道马阁老让我代他向你致谢呢!说,若非当初先生让马阁老保留史阁部写给他的亲笔信,今日马阁老还真要满盘皆输了。”

“原来是这事,咳!”傅山突然明白过来:“当时一句无心之言,想不到今日却派上了大用场。想来定然是马士英将那封史阁老的信交给天子了,皇帝一看,自然对史宪之印象恶劣,恨不得立即赶他出京。”

“怎么回事?”孙元有些迷糊,忙问。

等到傅山将那封信的事禀明,孙元才叹息一声:“其实这个史可法脑子也真简单啊,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做到南京兵部尚书的。”

又转念一想:也对,其实,以前在南京做官的基本都是政坛失意者和退休人员,说难听点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这些人的能力自然比不上北京那群人尖子。史可法这人人品是不错,可治理国家的水平嘛,呵呵,今天天气不错。

其实,管理国家,那些所谓的小人和奸佞能力都很强。比如天启年间的魏忠贤,还有现在的马士英。用私德来评价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那种位居要害部门,一举一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政治人物,要不得。

当初福、潞争位时,史可法已经知道马士英一意拥戴福王,可依旧想着要同他好好商量,写信苦劝。信上历数了福王的所谓的劣迹“七不可立”用辞不可谓不激烈,又特约马士英会商于浦口。到最后,甚至还弄出拥桂的糊涂事来。

七不可立在这片时空中出自冒襄之手,又经过钱谦益之口广为传播。这二人虽然是拥立潞王的主谋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是史可法,他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于镇将,从此大权旁落,应当负主要责任。

所以,看到这封信之后,弘光帝自然大为恼怒,立即下旨赶史可法出京也不让人意外了。

换任何一人做皇帝,自然不会让一个曾经竭力反对自己登基的政敌和反对派头子呆在内阁掌握政权。

“上位者,衮衮诸公、朝堂之中庸碌之辈不在少数。”傅山不屑地一笑:“古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在随机应变上,史可法显然不是马士英的对手。”傅山赞了一声:“马瑶草人杰也,依我看来,国家有他管理比落到史宪之手头更有希望些。”

孙元微微颔首:“某也这样认为。”

第0872章 锦绣卷轴

傅山:“太初你还是想想史阁部督师扬州以后的事情吧,史大人可不是一个好相处的,据说他当年和你还有些误会。”

“也不算是误会,文臣瞧不起武官也正常。此一时彼一时,史阁部这次过江手头无兵不卒,也就是个摆设。”孙元淡淡道:“他也知道某不鸟他,估计也不会过来找不自在。若要督师,估计也会去高杰和黄得功那里,就让他们去头疼吧。”

傅山:“未来北伐,怕就怕这个史阁部瞎指挥。”

孙元:“我们打我们的,他指挥他的。他史可法不是杨嗣昌,我孙元也不是卢督师。要想震住其他三镇的骄兵悍将,你得比他们更狠。除了我孙元,谁治得了他们。未来北伐,以我为主。史阁老权当是个摆设好了,若不然,就别怪某不客气。军国大事,容不得儿戏。”

正说着话,突然,头顶有一线金光投射下来。

孙元和傅山同时抬头看去,却见太阳已经羞答答地悬挂在天宇之上,头上的雾气已经散开,现出青天白云。

傅山道:“起了一天雾,现在总算是散了。”

“上船上船!”

“起锚了!”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