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8页(1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640 字 9小时前

将来新朝建立,肯定会使用明朝制度,这没有任何疑问,就算是建奴,不也大体照搬我汉家体制。三省六部制是确定的,至于内阁那边,按照朝例有六个大学士,分别是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

内阁有一个首辅,执掌拟票大权,是事实上的宰相。这个拟票大权可不得了,下面大臣的折子递上来,内阁要先过目一遍,写上批语和主要内容用一张条子贴了,这才能转到皇帝那里批红。如果你的折子有问题,不合了宰相的意或者不成体统,内阁首辅可以将折子退回去叫你重写。就算皇帝的批红的折子下来,也得先在内阁过一道,阁老们觉得不妥,也可以退给皇帝,这称之为封驳。如果皇帝越过内阁颁布圣,在法理上也是无效的,下面的人有权拒绝执行。

可以说,明中期以来,皇帝的君主独裁受到极大的限制,颇有君权相权相互制衡的味道。正因为相互制衡,使得明朝中期的政治生态都非常健康,即便皇帝十多年不上朝不管事,或者荒淫胡闹,国家机器依旧运行良好,甚至让国家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比如弘治、正德、嘉靖三朝。

不得不说,明朝的这一政治体制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国家政治游戏如果按照这个规则正常的玩下去,也不至于弄到如今这种大崩溃的下场。

崇祯皇帝一登基,就将这一传统打破,四处抓权,要做一个明君。可如此一来,政治生态就开始恶化了。君权缺少制衡,东林一枝独大,国家就开始走想灭亡了。

以侯朝宗看来,孙元肯定是会继续走弘治那条道路的。而且,孙元这人不是一个铁碗之人,除了对军权比较看重之外,其他的东西倒不怎么着紧。对于文官们,也非常宽容。

他在一次召集各州府主印官开会时有一句话说得好:“打仗你们不成,治理地方我不行,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外行人领导内行人是不成的。你们都是治民的内行,管理地方某就不插手了,你们只需按照镇衙颁布的法令执行就是了,一切都凭你们的政绩说话。”

就算在镇中,孙元对于政务也一概不管,全权委托给黄佑和傅山。他平日里只拿着送过来的帐本核对数字,简直就是个账房先生,按照他的说话,就是“以数据说话。”

又此可见,孙太初登基,估计也是要当贤明君主的。如此,内阁就有了用武之地。

内阁那里,黄佑肯定是首辅,傅山出任次辅,这没有任何疑问。如此,内阁还有四个名额。

这四个名额花落谁叫,就值得斟酌了。

如果不出意外,孙元将来用兵江南,为了收揽人心,肯定会拿一两个名额来笼络江南士林,剩余两个,自然是在军镇内部选拔,用来酬功。

如此一来,自己就当仁不让了。

我侯朝宗好歹也是执掌机要的,如今又立了不小的功劳,应该不会有意外。

但是,政治上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别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首先,我侯方域虽然在士林中名头极响可有一个短处,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名。是啊,到现在我也不过是一个诸生,如果是进士,别人也没有废话可讲。

想到这里,侯朝宗又有些担忧起来。他忍不住一咬牙:还得立个大功劳才行,这世上还有什么功劳比从龙更大的呢?

顿时心中就有个主意,他伸出一只手提起衣裳的下摆,加快了步伐朝北路军中军行辕走去。

第1550章 第二日(二)

进了行辕,就有一个书办迎过来,恭敬地说:“朝宗先生这么早就出门巡视了,世子年幼,尚未起床。朱指挥使吩咐过了,小公爷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得让他好好休息,若不是要紧事,就不用去打搅,一切等他起床之后再说。所以,先生若有事回禀,恐怕还得等上半个时辰。”

此刻卯时刚过,北京的天亮得早,若是在江南,现在只怕还是漆黑一片。

侯朝宗很满意行辕众人对自己恭敬的态度,客气地微笑道:“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不外是赈济灾民,发放粮食和被服,以里保为单位清理户籍,等下去回话也是成的。”

那书办也算是镇中听差六七年的老人,平日里同侯朝宗也熟,就忍不住问:“朝宗先生,外面的灾民安置得如何了?”

侯朝宗已经动了将来入阁的心思,就将往日的名士派头收起来,客气地说:“也没什么,都是些杂务。”他打算从今日开始不管行辕里的人身份高低不一,都要以和蔼待之。特别是这种基层文吏,他们虽然没什么本事,也就干写收收发发,抄抄写写的事儿。可毕竟在军镇里这么多人,鬼之后后面站着什么大人物,得罪了他们,自己说不定会有什么麻烦。

又道:“赈济灾民这事其实不外是吃住两项,外城实在太挤,有不少都是从外地涌来的灾民,大冷天的也没个住处,都冻死人了。外城的宫观佛寺都已经征用,用来安置流民。等到过一阵子将户籍清理完毕,就发给粮食,打发他们回原籍。至于吃,不外是施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