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发这个帖子,怕是要被口水淹死,一群粗人操练,有什么好看的?但是陈燮发这个帖子,没人敢抱怨。粗人的事情,在明末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别说一般的文人了,普通百姓都知道,没有登州营,谁晓得流贼是不是打过长江了?谁晓得清军啥时候入关来抢一下?尤其是南京这个地方,明报这个东西存在,每天都有免费听人读报的地方。老百姓又不傻,江北为何闹民乱,不就是吃不上饭么?为啥吃不上饭?朝廷赈济不力。百姓种地要交田赋,士绅不用交,问题现在这个土地,兼并的很厉害。钱进了老爷的口袋里,再想出来就难了。
很多事情,其实道理反复讲明白了,大家都知道。被文人看不起的武将,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了南明时期,直接就江北四镇利用军队扶持了弘光帝,从此走上了实际割据的局面。所以说,别人嘴里看不上武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嘴上说说就算了,实际行动还真不能奈何的了人家。
总而言之,今非昔比了。
三月,桃红柳绿,春光正好的时候。城内的人们踏青正多的时候,栖霞山下,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马车、官轿云集,站在高出,正在观看一场军事演习。
陈燮站在这些人的中间,左边是徐弘基、赵之龙。右边是朱大典、韩赞周,其余官员随后,有点地位的官员手里,都有一副临时发的望远镜。旷野之间,三千登州营整齐列队,进退有序。炮声隆隆,枪声阵阵。
闻着硝烟的味道,看着大炮和排枪打出来的威力,不少文官的腿都软了。这还是旁观啊,真的要面对,没上阵就得腿软咯。朱大典是见过阵仗的,他看着这个阵势,腿也有点软。以前打仗,哪有这么玩的?阵前二百米设的靶子,被排枪打的木屑横飞,大炮轰击处,烟尘卷两仗高。难关登州营每战必胜,从无败绩。
朱大典腿软,徐弘基和赵之龙就是心凉了。比起这支军队,南京城里的驻军,就是一群摆设。就这阵势,别说对战了,枪炮一响,估计南京城里这些废物就得散架炸窝。
关键还是陈燮请大家来看演习的意思,这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陈老爷就没打算跟你在规则内玩,他是来定制规则的。你不玩可以,退出就是了。问题是,谁肯退出?
陈燮一直面无表情,等演习结束了,这才淡淡道:“各位,大家以为,在下练出来的这支军队如何?就这么些人,能不能灭了南京城里的驻军?这南京城,能不能守的住?”
这话有点大逆不道的意思,但是在场的人,没一个敢接这个话。这个时候再去想陈燮的过去,一切都很明白了。这混蛋,从来就不管规矩不规矩,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事。
真要有人蹦出来一句:“大逆不道。”估计能被现场的官员们用眼神万箭穿心,别坑大家啊。见没人说话,陈燮这才淡淡道:“在下身负圣命,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这个人做事情,从来不管谁的利益不利益,只要对大明有利的事情,我就去做。谁要是不服气,只管来找我。”
第四百七十四章 跳出来
规矩是用来约束绝大多数人的,现有的规矩是以前留下的。巨大的惯性面前,多数人都要遵守规矩。但就是有的人能超越于规矩之上,旧的规矩被超越之前,往往会出现乱世。
明末就是一个乱世,而且还是很乱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实力才是最有用的东西。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很多人在瞬间变明白了这个道理。陈燮不愿意受旧有规矩的束缚,而且还具备了制定新规矩的能力。这就很可怕了,仔细想想以前陈燮做的事情,哪一件是在规矩之内的?还是一个参将的时候,就被很多人叫嚣藩镇了。结果不是好好的站在大家面前么?并且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算内心深处不承认,在场的人都不能不默认这个事情。不服气?挑战陈燮?首先你得有这个能耐,然后还得有牺牲精神。那就比一比能耐吧?
大家都是斯文人,先比一比文采吧?陈燮没有参加过科举,但是在江南的文坛,要是有人站出来说一句陈燮是粗鄙不堪的下里巴人,怕是要被秦淮河上的小娘们用唾沫星子淹死。这个没法比,那就比一比钱财。好吧,这个就更没法比了,陈燮就是靠商业起家的。比武力值?呵呵,这才是人家的拿手好戏啊。唯一能比的就是出身了,但是拿玩意真的往外丢的时候,真是不够丢脸的钱。也好意思说,祖辈的光荣,跟你有啥关系?
南京城的文臣武将们,在这个时候,意外的集体沉默了。
总算是演习结束了,众人如丧家之犬而去,也有人选择留了下来,比如韩赞周、马士英、朱大典等文官。如果看历史书上的记载,这几位在明末文人的笔下,可都没啥好词。但是仔细去看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些没有被文人用好话来定义的文人和内监,他们在需要作出抉择的历史关头,选择了抗争到死亡。
而那些用笔墨来记录这些人的君子们,则活了下来。历史可以作假,但是有的东西,无法作假。因为历史这个东西,未必只有你一个人在记录。
也不是没有人进行抗争,只不过抗争的方式是给《明报》投稿,或者在《士林报》上撰文打嘴巴仗。眼下南京城内,报纸就这两份。
温和一点的抵抗,说陈燮在南京试图通过收取商业税的模式,抬高商人的地位不合礼法。激烈一点的直接说陈燮是大逆不道,破坏大明祖制。这些反对的文章有一个同样的地方,就是用的笔名。实际上这两种论调,后者看着激烈,其实不然,喊口号而已。前者则比较阴险了,礼法在大明是很重要的东西。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排在了第一位。
明朝的文臣,为了这个“礼”,发生过最激烈的冲突。持这两种观点的文章,自然是不会被明报采用的,只能在士林报上刊登。陈燮提出改革财政的方案,让大家献计献策,有话说话,扣帽子打棒子这种事情,其实很不上台面。但是要说一句不好听的,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扣帽子和大棒子这两种手段,几乎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看见。
招数就没变过,这么一招,用了几千年。把政治对手搞倒搞臭!这一招简单实用!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大家都这么玩,只是玩法有点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