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队这个将军想晋级,太难了。到时李恒那个家伙,要是能在北美做出点大成绩来,没准就能混一个中将。遗憾归遗憾,张广德做人还是比较知足的。这些年在欧洲,跟登州的关系处的很好,就算人不在欧洲了,埋下的贸易渠道,还能有一部分收益。
安心的等待陈公爷的召见时,门口进来一个人,腰间扎了一条醒目的黄色腰带。众人见了,纷纷起身点头,然后才坐回去,就算是意思到了,没有人上去搭话。此人倒也没生气的意思,反倒是笑眯眯的到处跟人打招呼。看的出来,他在这里的人缘不错,办公室里的一帮文员,对他的态度倒也客气。
张广德赶紧把脸侧开,这个人他不认识,但是认得黄色的腰带,还有中间那块红宝石的扣子。不消说,这是个皇室的王爷。朱慈烺被架空之后,皇室的特权日薄西山,一帮姓朱的龙子龙孙,加起来怎么也有百万人口了吧?这些年呢,王爷是一天比一天少了。建新年间,就没有什么王爷世袭的说法了。
正在琢磨这是哪一位呢?里头的门开了,陈燮亲自送李明睿出来,老家伙一脸得逞的微笑。刚才在里头,拿出一份报告,狮子大开口,要了八百万元特别费。他还真敢开这个口,一个法国代表团抵达,接待费已经批了一百万,又追加了二十万。好嘛,这又开口要八百万,杀了陈燮也不答应。陈相爷倒也干脆,用笔划掉一个零,然后在李明睿笑眯眯的眼神中,在报告上用了印鉴。拿着这个报告去找吴梅村,走的不是财政部的渠道,而是陈相的特别费用渠道。至于这个特别费用,相爷每年也就是二百万的额度。其他内阁成员,也就是五十万。
能从这里榨出八十万来,李明睿没啥不满的。看见黄腰带的来人,拱手笑道:“见过绥远王。”就这么一句话,转身就走人了,根本不多话。
朱慈灿一点都不生气,笑眯眯的回了一个拱手。当年他的封地是绥远城,去时候觉得是世界末日,出了张家口就觉得这辈子得死在草原上了。没曾想,这个王爷到了地方还能凑合,成年之后才发现这是块宝地。这些年,要说皇室谁混的最好,那就数他这个性格较为温和,喜欢搞点生意做做的绥远王了。大明的王爷,都变着法子往京师跑,然后找各种借口赖着不走了。但是他不同,每次回京,跑的最勤快的就是内阁。京师的官员谁知道他是什么想法啊,本着赶紧打发走人的心思,答应了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条件。
等到内阁回过神来了,这家伙已经是绥远城里最大的地主了。盖了市场盖商铺,单单收租金,就过的异常滋润。不少皇室子弟,过不下去了,跑到他那里去找份事情做的多了。
陈燮对这个王爷的印象谈不上好坏,只是知道这家伙是田贵妃的儿子。当初为了封地的事情,田贵妃没少闹腾。现如今田贵妃不在了,这个王爷也快五十岁了。
“王爷这是有事?”陈燮决定给这个颇具经商才能的王爷一点面子,这位可是第一个站出来相应陈燮的号召,大规模在草原上养绵羊的皇室成员。陈燮随意的也拱手,朱慈灿赶紧回礼道:“是有点事,就一句话,就在这说吧?”
这人确实聪明,进去说话,瓜田李下,虽然陈燮不怕闲言碎语,但是他能主动,自然是求之不得。“哦,王爷请指教。”陈燮收起了笑容,露出公事公办的嘴脸。
“是这样,本王凑了一笔款子,打算修一条从京师到绥远的铁路。前期的勘测还没开始呢,这就发现还缺一个手续,交通部那边不肯批线路。”朱慈灿的野心露出来了,这是要插足铁路买卖啊。交通部那边怎么可能给他批手续?铁路建设和经营这一块,民间资本早就眼红了,但是你见过谁叫唤要自己集资修铁路来着?一个是技术你解决不了,一个是你敢从陈家的饭碗里夹肉吃?谁给你的胆子?
陈燮当着众人的面,笑了。点点头道:“这是好事,交通部那边确实有整体的规划,内阁还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的。这样吧,王爷明日有空再来一趟,我把交通部的人和铁路公司的人加来,大家坐在一起商议解决,您看如何?”
朱慈灿直接就惊呆了,他是本着有枣子没枣子先打三杆子的原则来的,真没想过要插足铁路。这块肉固然肥的流油,但是你得有这个牙口。陈燮当着这么多的人面答应了下来,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了。至于陈燮为何答应?朱慈灿不明白,大家也不明白。
愣了好一阵子的朱慈灿,总算是回过神来,赶紧拱手告辞回去找人商量再说。这事情太邪门了,难不成是真的?陈燮笑了笑,拱手相送,看看张广德,淡淡道:“你,进来。”
铁路的事情,陈燮其实挺支持朱慈灿插一脚的,这话是怎么说呢?大明不是铁路多了,而是太少了。辽东铁路集团固然一直在修铁路,但是自身的盘子是有限的。如何推进大明铁路建设迎来一个新的高潮,这关系到国家实力的发展。铁路可以集中规划,但是绝对不能搞出一个垄断的铁路集团来。就算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对手,也要有那么一个存在。
办公室的门关上的瞬间,等在外面的人都坐不住了。纷纷起身出去,找人带信也好,叫仆人传话也罢,刚才那个消息,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去。这里头谁知道有什么玄机?铁路啊,只要抢到一小口肉,就能吃的一嘴油。
陈相有意松绑铁路经营的消息,经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不胫而走。
第八百五十五章 新热点
陈燮不是良心发现了,而是习惯性的把大家都拉进来,然后把蛋糕做大了挣更多的钱。其中的重点,还是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在这块蛋糕中肯定吃到最大的一块不是?再说了,大明何其大?铁路这个东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怎么说都不过分。还有就是一个分工的问题,在陈燮看来,这种蒸汽机车还有很多继续完善的方面。原先的铁路集团大而全的搞法明显是落后了。进一步的分工是必须的,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分工的过程。把建铁路、维护、经营这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只要分红就好了。集中精力,进一步的提高完善技术。而且以大明现在的疆域来看,需要的铁路太多了。到处都要修铁路,交通部也有事情干了,发展铁路带来的就是人才培育的新高潮。并且通过铁路,把整个大明联系起来,增加人民的见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
但是在外人看来,陈相爷这个态度对比以前的很多实例,稍稍琢磨便觉得不足为奇了。
陈相爷发迹于登州,现在你去登州看看就知道了,遍地的工坊,都是从陈相手里流出去的产业。比起那些有点技术藏在家里不拿出来,陈相爷做事一向大气。或者说,别人看成是宝贝的一点技术,在陈相爷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做大事的人,怎么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计较?登州人为何能发财致富,辽东商户为何成为大明顶尖的商人?
这种事情经过一些聪明人一琢磨,就算不能明白陈燮的全部意图,也猜的七七八八了。
具体到如何执行的问题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要大家做下来谈,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啰嗦,但现在是大明,有必要的时候,陈燮搞一言堂,别人也不会说啥,也不敢说。当下的大明,谁要是在怎么赚钱的问题上跟陈燮叫板,一定被整个天下的人用口水淹死。
朱慈灿怀着激动地心情,第二天一早就到了内阁大院。他看不出来异常,别人倒是看到了。王正志这么一个长期“病号”都从床上爬起来了,出席今天的内阁会议。说到底,还是“利益”能够打动人心啊,就王正志这个老顽固,他想在家过点安心的日子都做不到。儿子、姑娘、女婿、媳妇、七大姑八大姨的,昨晚上差点给他家门槛踩坏了。这是铁路啊,大明现在的铁路格局还是很简单的,辽东最多,但那是人家姓陈的地盘,谁去找那个不自在?
京津铁路那是皇室参与的产业,别人也不要惦记了。津浦路、沪宁路也是有主了,剩下的就没了。大明的地盘上,就这么点铁路,哪里够啊。好处大家都看见了,谁不想强占先机?陈家已经用事实告诉大家,修铁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