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宁把他的手推开,“解渴还是要喝水,你吃吧,给我点水喝。”
伯钟先给她喝了水,切好的梨却一直高举着不肯放下。
元宁冲他笑了一下,接过梨慢慢啃了起来,一边拿着一根带着树叶的树枝轰赶着闻到甜味飞过来的苍蝇。
人气当然是越带越旺。先前围绕在元宁这边买梨的人络绎不绝,即便是到了吃饭的时间,也还是不断有人过来询问。远远地过路的人也就都跟着过来问一嘴了。
一听价钱都开始皱眉,“人家卖梨顶多三文钱一斤,你怎么卖这么贵?”
元宁便随手拿起一颗梨,展示给对方看:“大嫂,您瞧瞧,咱这梨个儿头大,颜色黄,您再尝一尝,又甜又脆,梨水儿还多,比别人贵一点那是有道理的!”
切好的梨瓣儿送过去,对方一尝就知道区别了。不过还是有点嫌贵。
元宁笑呵呵说道:“您就算是买一颗梨去尝尝,我也卖!不过,我看您红光满面,肯定家庭美满,不愁吃穿,这么区区几文钱对您来说那就是九牛一毛!
“大嫂,就凭您这印堂亮堂的劲儿,今年来年,往后年年,肯定是都会交好运的!”
这位大婶被夸的嘴都合不拢了,“那成吧,给我来上五斤!”
元宁手脚麻利给称好,又给添了两颗李子,“我也沾沾您的福气!”
夸张地在女人手上轻轻摸了摸。
那大婶哈哈笑了起来,“你这丫头,倒是机灵的很!”
等大婶走了之后,伯钟忍不住好奇,“长姐,你怎么知道这大婶家里有好事?”
隔壁摊位的人也都伸长了脖子,他们也很好奇呀!
元宁笑笑,“你没见这位大婶身上穿的衣裳是簇新的,一点褶子都没有?她一边走路还一边下意识扯着衣角,好像生怕起了褶皱似的。这肯定是为了什么正式场合才穿的。
“再有她脸上一直带着笑,眼睛里还有一股得意劲儿,这就说明家里有高兴事要发生呀!还是那种需要跟人炫耀的那种。”
众人纷纷点头,原来如此。这小姑娘观察可够仔细的。
中午饭就是在摊位上解决的。伯钟也来过县城了,知道哪里有卖吃食的,跟姐姐要了钱,小跑出去,很快买回来两个烧饼,两碗茶汤。
他们自己身上还带着杂粮饼和咸菜,就这么凑合着吃了一顿饭。
期间还不断有人过来买梨。
过午没多久,他们的梨就全都卖完了。
元宁身上沉甸甸的,全都是铜钱,粗略估计有四五千文。
卖鞋的老大娘善意提醒:“孩子,你带着这么多钱很容易招惹是非的,还是去票号兑换成银子吧。”
元宁为难了,“可是大娘,我连票号在哪儿都不知道呢!”
老大娘冲着对街喊了一声,对街便是县衙门的侧门,那边守着两个衙役,其中一个闻声跑了过来,问道:“娘,您有事?”
老大娘指了指元宁姐弟,“你领着他们去一趟票号。”
元宁想了想,跟那个衙役打商量:“大哥,能不能麻烦您替我们跑一趟?我们姐弟俩年纪小……这些钱也许对你们来说不值一提,可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
衙役想了想,点头答应下来,元宁心算能力非常好,仔细回想了一下就知道自己今日收入了五千二百二十五文钱,她留下了零头,把五千文钱都给了那衙役。
衙役很快回来,拿给她几个小银角子,“总共是五两银子,你收好了。”
银角子小巧轻便,携带容易,元宁再三道谢,从筐子里拿出预留的几颗梨,“大娘这是孝敬您的,从我们姐弟开始在这边摆摊,您多有照顾。”
第三十七章 做鞋
老大娘还不肯要,“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嘛!”
元宁却道:“往后还要麻烦您呢,您若是不肯收,是不是以后嫌我们麻烦不肯帮我们了?”一边说着就红了眼圈,可怜巴巴说道,“不瞒您说,我们姐弟五个,父母双亡,族里就算是有长辈也是隔了房的。我们家就是我当家,日子着实艰难……”
伯钟跟着小声抽泣起来。
老大娘不由自主红了眼圈,“行啦,你这丫头……别说啦,怪叫人难受的。那成,这梨我收下两个。其余的你也跟周边这些邻居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