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计划中的、尚没有练成的右镇去取代一个已经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第三协是否划算?
更关键的还有,袁世凯又不是只扩编一个右镇而已,他还打算扩编更多的镇呢,也不是非得把第三协和第四协编成右镇的。
“现在直隶地面新军本来就不多,要往锦州增兵也是无能为力了!”袁世凯一边说着一边道:“前头我让赵东云把唐山防军给整编了练一个营,这个营也就拨给第三协那边!”
袁世凯的这话其实也就是没有给第三协派遣援军,因为那个唐山防军整编的营是用来控卫唐山福元机器厂的,根本不可能往外抽调,也就是说即便归属了第三协麾下,但是赵东云也不能把他调到锦州来。
不过赵东云请求援兵这事,也是让北洋内部继续出现了右镇的争夺,段祺瑞力争把第四协派到辽东去,然后组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到时候他自己担任翼长,而这事被王英楷、冯国璋等人坚决反对。
就连赵东云听闻这个消息后也是大感头痛。
为什么,因为北洋体系内除了王英楷外,就属于他赵东云最不希望右镇成立了,因为那样就代表着他的第三协混成协的地位消失,所以能够拖多久就拖多久。
为此他给袁世凯发起了私人电报,称第四协乃北洋扩军之重,不可轻易调动。又说如实在兵力紧张的话,职部勒紧裤带就撑着,援兵不来也是个可以的。
也就是说,赵东云宁愿不要援兵,也不希望第四协跑过来,然后段祺瑞也跟着跑过来夺取他现在的大部分权力。
从这事上也就可以看出,赵东云和段祺瑞已经开始实际性的决裂,如果说之前的赵东云还是属于段祺瑞派系的重要一员,两人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话,那么现在两个人的利益就已经有了冲突。
当利益有了冲突后,两人的同盟关系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
面对右镇这个老问题,加上现在是北洋扩军的关键时期,袁世凯也是不打算继续拖延下去导致事情发生太大的变化了。
六月二十七日,袁世凯下令把北洋常备军左镇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王英楷依旧任统制,其余官佐一律留任。
原赵东云之第三协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三混成协,原马队右标改称马队第三标,炮队右标第一营改称炮队第三营,原第五标、第六标改称第九标、第十标。
从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抽调两个步营为骨干,外加新招募士兵成立新第三协,从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抽调骑队一营、加新编骑队一营,再招募两营,组成马队第二标,再从第一镇抽调炮队一营、新建炮队两营组建炮队第二标,辅以先头建立的第三协组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
其统制之位段祺瑞虽然力争,但是由于王英楷、冯国璋等人的强力抵抗,导致段祺瑞最后被迫放弃第二镇统制之位,不过段祺瑞当不上第二镇统制之位,也别想让段祺瑞轻易放过冯国璋等人,最后争执之下,一直不被众人看好的吴长纯却是异军突起,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镇统制。
以上就是北洋派系内部在经过多达大半年的争斗后所形成的结果,在北洋扩军的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在尽量的争夺更有利的位置,而在这场争夺中,赵东云虽然在前期无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但是依旧在段祺瑞和王英楷等人的相争中扶摇直上。
一举坐上了第三协统领之位,而在五六月份的东北局势变化中,赵东云却是被袁世凯派往锦州,从而避开了北洋内部派系在六月份的剧烈争斗,尽管从实际上来说他没获得什么好处,他的第三协还是只有原有的部队,没多什么也没少什么。
充其量也只是多了个混成协的名头而已,但是这没有失去什么就是他的最大好处!
此外,北洋内部派系的争夺虽然激烈,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北洋的扩军,相反还进一步刺激了北洋的扩军步伐,这从袁世凯成立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三混成协就可以看得出来,从表面编制来看,短短两个月内,袁世凯就已经扩编了一个镇的兵力。
当然了这个镇目前只是个空架子,吴长纯的第二镇现在只有了一个名义而已,接下来还得招兵,购买军械,就算一切顺利至少也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成军。
在北洋扩军的这个大风潮中,赵东云也是趁机给袁世凯发电报,称既然新军兵力紧张无法东派锦州,那么可否派遣练军一部,然后由他仿效唐山防军的前例进行整编。
赵东云这的这个提议让袁世凯很感兴趣,首先赵东云没找他直接要新军援兵,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要了袁世凯也拿不出来给他。第二点赵东云没找他直接要钱,因为要钱袁世凯也不给。
赵东云是向袁世凯请求整编旧军,说直隶防军已不堪用,久留徒费钱粮,还不如让他给整编了,通过裁汰旧军练新军的方式,好说好歹也能够弄出几个营的新军来呢。
如果让赵东云来整编旧军练新军的话,那么新出来的新军所需的军费就是来之于旧军原有的经费,也就是说不用袁世凯另外拿出太多的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