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2 / 2)

清末普通民众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小康之家,但也勉强能果腹,如果抛开所谓的民族、国家这些概念,只是单纯的从当代的普通小民的角度去看代清末,觉得有多么好自然是扯淡的,但是也不算坏,至少没有大规模的战乱,没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勉勉强强还能活得下去,不至于有十室九空,饿殍三千里之类的事情。

从普通小民的角度去看待清末,那么就会发现其实清末也不赖,反正2014年的屁民们绝不会比清末的苦哈哈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大家半斤八两除了能活着就不能获得更多的。

哦,对了,如果站在键盘政治家的角度去看待,其实清末还有一桩好处,那就是还可以一边搂着小凤仙一边办个报纸批判下光绪慈禧什么的,好歹能过一把匹夫有责的瘾头不是,要是觉得这还不够爽而且觉得自己不会成为革命先烈的话,还可以能跑去跟孙文混玩革命!

但是你要是站在社会精英的角度去看待清末,那简直是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瞧瞧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看看赔的那些银子,看看割让的那些土地,足以让任何受过国家和民族熏陶的炎黄子孙为之哀嚎,昔日汉唐风采的炎黄子孙竟然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无数祖宗先贤估计是恨不得从坟墓里跳出来破口大骂了!

庚子改革后的清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三言两句说不清,大体上可以认为这个时代在是士子心中已经有亡国灭族之危;对于不甘心泯灭于众生之间的阴谋家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

但是在寻常小民心中,这是一个勉强还能活得下去的年代,加上新政改革后小日子也能够过的比以前更好了,所以1901年到1911年这短暂十年里不说太平盛世但是也可以算得上是平稳,在乱世不如狗这五个字面前,稳定就是幸福!

至于国家和民族,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能穿吗?能住吗?

清末,它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愚昧和落后,但是同样又充满了希望的时代!

所以这个时代和让人几乎要绝望,改无可改的直想推翻所有东西的明末相比,清末还保持着一定的希望。

但是国家是国家,民族是民族,政府是政府,政党是政党,so,国家和民族有希望,不代表清廷这个政府还有希望!

如果庚子年后的中国、华夏民族还有一丝希望的话,那么满清朝廷肯定是没救了……

第135章 阵前反叛

尽管张作霖知道自己很难挡住孔眺北大军的征讨,但是他认为前来新民的北洋新军不过两千多,而自己手下拥有一千三百多人,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刀口上舔血多年的悍匪,面对新军的两千多人他认为只要自己谨慎用兵,哪怕不能获得大规模的胜利,但是应该也能够打个半斤八两,从而让孔眺北以及赵东云看到自己的战力所在,并提出优厚条件来招抚。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两者的差距不仅仅在数量上,更是在质量上!

他早就听过北洋新军能打了,但是依旧没有想到自己麾下四百多人发动的那场反击战,竟然连对面的皮都没摸着就已经完蛋了。

不但死伤大半,而且王立有为首的一哨人马更是因为冲的太前,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被包围歼灭,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王立有在阵前已经投降当了俘虏呢。

他更不知道已经有人偷偷带了王立有的信去找上了张作相以及其他几个土匪头领!

张作相放下手中的书信,和他王立有相交多年自然认得出来这是王立有的笔迹,放下书信的他抬头看了眼前的这个身穿马褂的年轻人:“哼,虽然自古有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前例,但是你就不怕我真杀了!”

那年轻人却是对张作相的恐吓不以为意:“死我自然是怕的,不过张哨官要是舍得自己和你手下的近三百兄弟陪我一起死,我倒是也不冤了!”

听着此人狂妄的话,张作相脸色瞬间就是拉了下来:“就算贵军能打,我等打不过难道还不会转进北上吗!想要留下我等数百性命,让你们整个第三镇来还差不多!”

听着张作相的话,年轻使者却是继续哈哈一笑:“在广宗,我家统领统帅千人平叛,数月间剿杀两千余人,俘者近万。年初至今多次剿匪作战,亡命于我军之下的悍匪不下过两千,俘者达三千之众。昨日一战,我军主力未出就已击溃贵军四百余,当场斩杀百余人,俘者过百!”

数了一遍自家第三镇的战绩后,年轻使者继续看着张作相道:“难道张哨官认为你自己可以在我大军碾压之下得以存活?至于逃,我军华帮统麾下两千骑就在外围游走,你们有自信逃得掉吗?”

这话一字一句都是让张作相听的心惊胆颤,听着赵东云麾下军队的战绩,就会发现别看赵东云似乎没有打过什么正八儿经的仗,但是死在赵东云手下的人是绝对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