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页(2 / 2)

从辽阳前线回撤并增援到第五军的秋山好古骑兵支队,在双方刚接触的时候就是用强袭击溃了俄军步兵的保护,成功摧毁了俄军整整两个营的火炮。但是人家俄军的骑兵也不赖,他们倒是不玩强袭,而是学了几个月前的秋山好古,直接利用骑兵的马匹拉着十几挺的重机枪绕到了日军侧后,然后就地构筑了机枪阵地充当了激流中的礁石,不但杀伤众多日军,甚至迫使日军放弃了原定路线向西绕行。

不得不说,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机枪大放异彩,但是骑兵并没有丧失它的巨大战略价值,双方的骑兵部队依旧发挥着重大作用,传统的侦查、绕袭就不说了,最关键的是骑兵的机动力依旧是其他兵种无法代替的。

当骑兵变成了马上步兵后,利用他们的机动力可以短时间内机动到敌军背后,如果再带上骑兵炮和重机枪,依旧能够发挥巨大的战略作用。

这场柳河一带的接触战,双方的胜负很难判定,因为大家伤亡差不多,都是死伤了七八千人左右,而且谁都没有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第五军的目的可不是逃跑,他们原本是要去攻占昌图、辽源等地的,而俄军的目的则是试图从背后拦下这股日军歼灭之的。

现在双方在柳河一带打了一仗后,日本第五军被迫向西南方向撤退,而俄军也因为有不小的损失,加上两翼空虚,所以他们也不敢追击。

也就是说,双方围绕奉天东部的一系列交并没有改变辽阳、奉天的战局,日俄双方依旧是僵持局面,只是随着双方交战兵力的增多,战线的延伸,实际上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辽阳了,到1905年三月份,双方的交战依旧以奉天为中心,在辽阳、本溪、柳河等多条战线上同时爆发,在日本陆军的文件中,这场战役已经从辽阳会战变成了奉天会战。

而旅顺方向,乃木希典在去年十二月因为国内的强大压力被迫发动了第二次总攻后,再死伤了一万多人后就是放弃了进攻,进而囤积物资、补充兵员,同时也是等待冬天的过去。一直到了1905年三月份,饱受国内指责的乃木希典对旅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希望在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抵达远东之前一举攻克旅顺。

当日俄双方你来我往的时候,中国国内也是不停歇,其他事情赵东云自然不会太上心,但是三月份奉天的政治变动却是让赵东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三月份,从保定以及京师传来消息,对奉天局势的持续恶化严重不满的朝廷即将召增祺回京述职。

增祺回京述职,会不会就此完蛋甚至结束他的政治生涯先不说,但是这奉天大局却是一天都不能没有人来掌管的,也就是说在增祺回京述职期间,不管后续是增祺回来继续当他的盛京将军还是朝廷任命其他人来当新一任盛京将军。

而在这期间,得让人先把奉天事务管起来,也就是得有一个“署理盛京将军”来增祺述职期间全权掌控奉天军民事务。

第148章 盛京将军

朝廷要增祺回京述职,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他,甚至是整个奉天局势都受到了影响,尽管增祺现在手头上没有多少人和钱,奉天的主要防务已经是依赖于赵东云手下的第三镇以及锦州巡防营,但是增祺不管怎么样,他都是奉天地区的最高军政领导人,地位大体上和其他各省督抚是相当的。

清朝的封疆大臣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种,第一种就是众人所熟知的总督,比如直隶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各个总督里头区别也大,比如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等主要差事,乃是北中国甚至朝廷各项新政的实际负责人,而两江总督也是兼任南洋大臣等各项差事,也算是南方各省的领袖。至于其他的几个总督倒是没有太大差别。

第二种就是大家同样比较熟悉的巡抚,不过各省巡抚差别极大,如果上头没有总督管着的一省巡抚,那么权势不小,普遍会兼任本省提督衔,也就是说同时掌握军民两权,算得上缩小版的总督。但是上头如果有总督管着的话,一般只有巡抚,不会兼任提督,这样权势就小很多,和总督治所不同省的巡抚还好,至少民政权力可以保证,但是同省甚至同城巡抚的话,那基本是徒有其名了。

以上两者就是所谓的“督抚”了,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封疆大臣了。然而清朝还有其他几种封疆大臣,比如漕运总督改制而来的江北提督、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这些官职看上去似乎是只管军事,但是实际上以上职位都是可以管理当地民政的,乃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臣之一。

其中的江北提督是1905年后才设立,并且设立以后到清亡一直都被北洋派系所把控,出任该职的都是湘军或者北洋出身的高级将领。

然而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暂时来说还不属于北洋派系的实力范围,因为这几个职位一直以来都是以满人为主。

对于赵东云这种已经算是在北洋新军里爬到了顶端的将领来说,下一步再升的话不是去中央任职侍郎、尚书就是去任职各省的封疆大臣了。

自从赵东云当上第三镇统制后,他一直也在谋划自己的下一步晋升,自从去年年底传出了设立江淮省的风声后,赵东云那有限的历史知识里也是记起了这个江淮省非常短命,不用几个月就会被裁撤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立“江北提督”这个事情赵东云记不清详细时间,但是也知道应该是1905年前后,因此他期望最大的就是能够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谋取到“江北提督”这个位置,因为这个职位属于名义上的武职,而且在当今中国里高级武官实际上也就是北洋里头的段祺瑞、刘永庆等几个人了,外人根本插不了手,只有北洋体系内的竞争的话,对于赵东云而言难度就小了很多。

此外江北提督名义上是军事统帅的职位,从史书表面上看是从淮阳镇总兵改制而来,但实际上它的前身是江淮省巡抚以及更前头的漕运总督,所以在江北地区还有部分的民政权力,这样一来,这个江北提督也就手握军民两权,某种程度上说算得上是缩小版的总督了,已经足够让那个赵东云施展开手脚了。

到时候自己带着整个第三镇上任估计难度比较大,但是按照清末督抚任职的传统,只带第三镇一部分兵力,比如一个协,然后再把自己的私兵锦州巡防营带过去应该问题不大。届时在当地搜刮几年后,自己就能够练出两三个镇的兵力来,等过几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拥军数镇也就足以让自己占据先机优势了。

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赵东云还考虑过学段祺瑞,等日俄战争结束后带着第三镇回直隶,死抓着第三镇不放手,然后再兼任北洋里几所军校的校长的什么的,再争取当上一两次大规模演习的统帅,这样差不多就能捞一个陆军部右侍郎的加衔了,运气好估计还会有左侍郎的加衔,这个路子不求升多大的官,只求牢牢握着第三镇以及在北洋体系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