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朱平安说的言之凿凿,朱慈烺却是吃了一惊,“你真的让本宫去南京?”
杨廷麟满腹的悲苦无处倾诉,面对太子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殿下不必怀疑,朱总兵说的都是实情。山东抽调精兵一万,这两天已然是集结停当,殿下今日便可以动身南下!”
朱平安点点头,“殿下或许还不知道,先帝委任的五省总督孙传庭大人已经率部一万抵达沈丘,即将进入南直隶,湖北兵备道黄公辅大人也已经带兵前往南京,淮阳巡抚路大人的兵马也集结完毕,虽是可以调动护送太子南下。臣也打算将太子将赴南京监国的消息传递到南京去,朝臣和百姓一定会看清事实的真相,拥护太子登基的!”
一番话让朱慈烺和东宫属臣瞬间激动起来,想不到还有机会南下监国,朱平安说的这些消息看来都是实情,一定是各地的忠臣猛将得知太子驾临山东的消息,纷纷响应,给了朱平安莫大的压力,给他不得不做出护送太子南下的决定,也好为自己整一个定策第一勋贵、宗亲的名号,抱住山东的权力和地位。
朱慈烺按捺住激动不已的心情,心胸顿时无比敞亮,夸奖了朱平安几句。眼下回到南京才是最重要的,山东的局势已然是这样,万难更改了。朱平安以藩王世子的名义执掌山东,眼下没办法轻易改变,但只要自己在南京站稳了脚跟,顺利登基,他朱平安也不过是一个地方的藩镇。将来,等到大事已定,集全国之力对付一个藩镇,还不是易如反掌,且由他先快活一些时日便是。
“那王品和杨先生呢?你们是否随本宫南下呢?”朱慈烺看看王品和杨廷麟。
“奴婢愿随殿下南下!”王品苦笑一下,随即坚决的回答道,全然不顾朱平安有些不虞的神色。他也知道,朱平安肯放太子南下,是绝对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虽然明知道朱平安对自己格外看重,极力挽留,也清楚朱慈烺此去南京,未必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王品感念朱慈烺的恩义,是绝对不会丢下他弃之不顾的。
“启禀殿下,杨大人目前就任山东总参谋部,事务繁忙,臣有很多事情要仰仗他,所以,暂时他暂时不会跟随太子南下!”王品跑了,就不能再放走杨廷麟,朱平安连忙抢先说道。
听了朱平安这句话,杨廷麟气的险些跳起来,但太子却是投来冰冷的一眼,随即挥挥手,“这件事情,你们看着办吧,朕不会强求!”
正是这一句话,让原本还打算极力拒绝朱平安,从而跟随朱慈烺去南京的杨廷麟,心头仿佛是瞬间被浇上了一盆冷水,再也没有说话的力气了。
“但山东巡抚方岳贡,本宫是一定要带走的!”朱慈烺还记着崇祯的叮嘱,特意加了一句,他忽然有种错觉,好像自己在和祝平安讨价还价一般。
说道方岳贡,朱平安却是没有办法了。这个人属于认死理的家伙,虽然能力一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子,在山东只能是屈居朱平安之下,所以他早就收拾好了行礼,一门心思的跟随太子朱慈烺去南京。
所以,朱平安只能无可奈何的答应下来。
第四十二章 大义之名
朱平安率众离开之后,朱慈烺兴奋的难以自已,久山镇的挫折和南京拥立福王的阴霾转眼就被抛到了脑后,激动的在正堂中走来走去。
见到如此的情形,李士淳不禁有些摇头叹息,太子和先帝崇祯还真是父子血脉,竟然都是如此的急功近利,喜怒皆形于色。
“殿下!”李士淳忍不住劝谏道:“朱平安之所以这么做,想来无非是各地督抚给予他的压力甚大,如果强留殿下在山东,南京福王一旦站稳了脚跟,那他可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所以,太子殿下也不必这么宽慰,接下来到南京去,还有很多想象不到的棘手事情!”
朱慈烺却是有些糊涂了。在他自己看来,只要太子的名号一出,南京方面自然是万人景从,到了南京之后,便可以开始自己所谓卧薪尝胆、中兴大明的宏伟计划,只要到了南京,便是龙如大海,还会有什么棘手的事情?
说实话,出京之前,李士淳也抱着和朱慈烺一样的想法。天家贵胄,太子储君,还会有什么比这更为高贵和令人尊崇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从崇祯号令天下勤王却无人响应开始,这大明便已经开始变得面目全非了。朱平安不过区区一省总兵,却将太子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生死只在他的一念之间。
南京的形势就会更好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福王朱由崧得到了包括文臣、勋贵、内官的全力支持,最重要的是还有刘良佐和黄得功这两个江南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镇的支持,朱慈烺想要一到南京便会掌控大局,未免有些,有些太幼稚了些。
听完李士淳委婉的劝谏,朱慈烺也是沉默不语。照他这么一说。自己这不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了吗?
李士淳的意思归根结底,就是一定掌握兵权,至少当初崇祯安排朱慈烺在山东夺取兵权的初衷是绝对正确的,这年月,手中无兵。真实寸步难行啊!
李士淳察言观色,用眼神示意朱慈烺将姚明恭、吴伟业等人都遣散出去,这才小心翼翼的说道:“其实,臣倒是有一个法子,可令殿下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万余精兵,只不过……!”
朱慈烺眼前一亮,“老师有话不妨直说!”
“这个……”,李士淳犹豫了好一会,这才痛下决心。双膝跪倒,“请殿下恕臣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