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页(2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642 字 10小时前

索尼一愣,马上回答道:“崇德年间,张存仁就任都察院承政,新皇即位之后,专任右参政。”

庄妃却是诧异,“如果本宫记得不错,这张存仁是先帝口中经常称道言及的能臣,当初曾经担任陛下的老师,教授陛下学习汉文,陛下对其格外尊重,却为何依旧留在都察院,未能重用呢?”

索尼苦笑一声,“太后难道还不知那张大人的脾气吗?性情耿直,眼中揉不得一粒沙子,为此没少了得罪英王和豫王,也因此才一直留在了都察院就职!”

庄妃微微颔首,“这便是了!张存仁于我大清有大功,当初组建汉军旗,说服祖大寿、吴三桂等汉军将领归降,他都居功至伟,这样的人,理应得到重用啊!”

众人一时之间不明白庄妃提及张存仁究竟是什么用意,不由得面面相觑。

索尼却是心中微一思量,隐约猜到了庄妃的用意所在,脸上不由得有些变色。

“太后,汉军旗是把双刃剑,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铤而走险啊!”索尼颤声说道。

第八十七章 不速之客

“你以为本宫就愿意这么做吗?”庄妃的眼中狠戾之色一闪而逝。

汉军旗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原本地位低下,可以说不过是满洲八旗的努力而已。只是在宁远之战后,满清逐步意识到汉人精良兵器的威力,由此开始由佟养性、孔有德、石廷柱、马光远等人大力打造乌真超哈部队,汉军旗的地位才由此得到改善。

汉军八旗开始和满八旗、蒙古八旗平起平坐,旗鼓相当,是在皇太极的崇德年间。而到了如今多尔衮南下入关的时候,汉军旗的作用则愈发显得不可替代。

满洲八旗精锐左右不过十万人,巨鹿一战,朱平安全歼清军两万人,便让满清元气大伤,一年之内再不敢南下,便是明证。随着南下的脚步加快,八旗贵族和当权者也猛然间发现,要想获得更大的地盘和更多的利益,必须要仰仗汉军旗的壮大。

吴三桂、唐通、姜瓖这些明军降将在清军攻克京畿、山西的战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洪承畴、范文程则运筹帷幄,一路说服各路明军将领望风而降,要不是有这些人在,恐怕清军就只能蜷缩在京师一线,寸步难行。不说别的,仅是用兵力与山西大顺军硬碰硬,清军的满人兵力便未必消耗的起。

想一想如果清军要再度西进或者南下,那面对的可是大顺军和明军的百万之众,即便是清军以一当十。也未必能占得去什么便宜,更何况。关外、京畿、河北、山西之地还需要大量的忠诚的部队来驻守。

这也是多尔衮为何要大力气笼络吴三桂等汉官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庄妃同样可以看得到,甚至要比多尔衮看的更加透彻。

然而这一点,却让八旗中一些还算是有些眼光的贵族担忧不已,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便是其中的一员。

汉官、汉军的实力逐渐增强,相应的,满洲八旗贵族的实力便要收缩。这一点毋庸置疑。满人和汉人血战经年,那种天然的仇恨和不信任深埋在彼此的心中。再者一说,那些汉人官员和将领连大明都可以背叛。对于大清还能保有多少的忠诚,似乎不用脑子都可以猜得到。

但眼下,庄妃大玉儿似乎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多尔衮已经掌握了八旗劲旅的绝对力量,贵族中虽然有不少人忠于皇室。忠于福临和庄妃。但和多尔衮相比,差的就是兵权那一个条件,也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多尔衮还很年轻,即便到了福临该亲政的年纪,多尔衮已然处在盛年,再经过十余年的从容布置和安排,福临虽然贵为天子。但在他的面前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庄妃需要一股新的力量来和多尔衮抗衡,来实现朝局的互相制衡和平稳。使得她和自己的儿子有时间、有空间来培植心腹、扩充势力。眼下,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不断膨胀的汉人官僚集团了。

面对着索尼这些聪明人,庄妃不必多说,他们自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安排张存仁来见本宫一面吧!他在汉官中的人脉无人能及,有些事情,还是由他来做最为合适!”

最终,庄妃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