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页(1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900 字 10小时前

北京陷落之后,身为南京文武之首的史可法处置不当、优柔寡断,被马士英等人裹挟,不得不统一拥立福王为帝。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义兴之乱埋下了伏笔。不得不说,史可法个人的失误造成了之后一连串的恶果。

其人也被朝臣们所唾弃,曾经侍奉福王朱由崧也成为他个人身上的最大污点,其后,马士英等人变乱的时候,史可法和孙传庭也未能及时回援,不得已投奔睢州的岳锦峰。这一连串的经历也使得朝中的文武对其避之不及,把他当做了不祥之人。私下里,居然还有人称之为“三姓家奴”。也因此,史可法现如今虽然贵为阁臣,但在朝中却是形只影单,根本无人理会。

黄道周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比之史可法要年长十余岁,师从袁可立,其人“严冷方刚、不偕流俗”。崇祯朝时,便屡次犯颜直谏。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便辞官归还故里,直到朱聿键入主南京,这才又邀请其重返朝堂,担任首辅主持政务。

对于史可法前期所犯的一系列错误,黄道周都看在眼里,但就是因为经历这如许多的变故,黄道周才愈发感觉到现在的史可法和从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旁人或许察觉不到,但身为首辅的黄道周却在这些天之中,有着深切的体会。

马车缓缓而行,黄道周微阖双目,清晰的说道:“宪之,今夜之事你怎么看?”

史可法端坐在黄道周的下手边,根本没有思考,便直接回答道:“以学生看来,乃是朱平安造势而已!”

“哦?”黄道周睁开双眼,“立储以嫡,造势又有何用?”

“学生不知!”史可法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但以学生对朱平安的了解,他绝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其实细细观之,长久以来,朱平安所谋划的,不过是为唐王一系正名而已。可他究竟要度过眼前这一关,说实话,学生也很好奇!”

黄道周心中称奇,但脸上的表情依然没有什么变化。“那宪之对立储一事看法如何呢?”

“唐王世子之位,孝烈皇帝早有定论,现如今又何必争论呢?”

史可法的这句回答才让黄道周大吃一惊。

第九十五章 臣有异议

锦衣卫周之藩一直带人在暗中观察着郑芝龙和朱平安的动静,当周昌气定神闲的将向元崇的首级呈递到郑芝龙面前的时候,周之藩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作为朱聿键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周之藩深知目前南京的形势是何等的复杂。登基大典在即,如果朱平安和郑芝龙之间爆发了不可收拾的争斗,那对于即将建立的隆武朝廷将是致命的打击。

好在,千钧一发之际,郑芝龙总算没有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及时的罢手收兵,这让暗中捏了一把汗的周之藩终于放下心来。

看着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相继离开,总兵府附近恢复了平静,周之藩这才命令麾下的锦衣卫收队。

但身后却是有人叫住了他,回头一看,周之藩很是意外。竟然是刚刚向郑芝龙献上首级的那个叫做周昌的少年。

与刚刚面色沉静不同,此时的周昌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容,躬身施礼,举止气度让人不敢相信他只是一个刚刚束发的少年。

周之藩深知此人绝非等闲,也不敢托大,当即微微点头问道:“莫非是朱总兵有事相询?”

“伯爷客气了,我家大帅确是有一事相托。近几日,京师中的流言蜚语想来绝不会瞒过锦衣卫的耳目。想来刚刚伯爷也听到了,最近我总兵府四下里探寻,总算抓到了一些主事之徒。事涉诋毁皇家大罪,我家大帅思忖还是交到锦衣卫处置更为稳妥。”

周之藩一听,脑袋顿时大了两圈,但周昌说的在理,他也不能开口拒绝。

“我家大帅已经命人将一众涉案人等和口供及物证、人证呈递到了锦衣卫衙门,伯爷回返之后便会得见。我家大帅请伯爷秉公处置!”

周昌说完了这些,便是笑着施礼告辞,只留下周之藩呆呆的站在原地,竟是好半晌没有回过味儿来。

这些个事情是个烫手山芋,周之藩比谁都明白这背后的错综复杂。牵连到立储之事,周之藩可不愿沾染上这些个麻烦。但朱平安竟是连口供、物证、人证等物都准备好,一并送到了锦衣卫衙门,竟是没有留给他丝毫的回转的余地。这就让周之藩头痛欲裂了。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掌管刑狱、巡察、缉捕,这等诋毁皇家的要案自然是要锦衣卫来过问。但今次的事情却是与别不同,处置与否、怎样处置都间接的表明了天子的态度。这样一来,原本简单的事情顷刻间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不可否认的是,朱平安的这一招,将不可避免的使得南京城中的舆论再度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