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也不是轻信人言的傻子。早已经派出大批侦骑潜伏到清军驻扎的区域,将清军的一举一动都掌握起来。万一清军有何异动,郑芝龙也好早作防范。
关于朱平安所说的大股绿营兵力逼近湖广的消息。郑芝龙却是完全不能相信。清军有多少兵力,都是明明白白的摆在了桌案上,就算收纳了一众顺军和明军的降卒,战力能有几何。再者说,多尔衮是吃错了药不成,难道会在这江河纵横的地域上和郑军决战吗?大规模调动的兵力总要有蛛丝马迹可循,但眼下却是没有一点消息加以证明。
郑芝龙盘算了许久,满清攻略北地,现在也就差山东和河南两省未曾攻陷。偏偏这两处地方却是靠近京畿,就如同是横在满清脖子上的两把匕首。多尔衮能放着眼前的威胁不去处理,偏偏要将战略中心移往南面吗?
这许多的疑问,让郑芝龙根本不能相信朱平安的判断。他甚至怀疑,这不过是朱平安打算将祸水南移的阴谋而已。抑或者是,朱平安唯恐郑家立下不世之功,为二皇子朱琳源登上储君之位增加助力,所以这才玩出这么一手来。想要拖慢郑军进攻的速度。
郑家各路将领齐聚襄阳城下,郑芝龙也不打算拖延时日。就在这三日之内,便准备向襄阳发起总攻。连日的征战,歼灭顺军十万之众,大批的降卒和军需物资让一众郑军将领喜上眉梢,郑芝龙也打算犒劳一下麾下的将领,因此在中军大帐摆开宴席。同时犒赏三军将士。一时之间,联营欢声雷动。
郑军这方面的举动转瞬间便传到了襄水北岸符家集的清军大营。吴三桂就站在帅旗的下面,抬头仰望随风飞扬的金色龙旗,又回身看看空荡荡的中军大帐,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攻入湖广的所谓多铎所部的确是个幌子。这一点。也只有吴三桂和几名心腹将领心知肚明。整个六万人的大军中,清军八旗精兵不过两千多人,其中还是以伤兵居多,在这军中不过是起到障眼法的作用。这六万人的兵马以关宁军为主力,其余的则都是前明降将的部队。
满清的主力早已抽调到了河北一线防御朱平安了。
多尔衮如此的布置,吴三桂隐隐约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不能确定。这些天以来,他也一直在等待京师的消息。
寒风皱起,没戴头盔的吴三桂的脑门不由得有些发亮,下意识的摸摸光光的前额,吴三桂情不自禁的苦笑起来。
脚步声轻轻响起,不用问,吴三桂也知道这是自己身边的心腹谋臣方光琛到了。
“王爷!”方光琛轻声说道。
“有什么消息吗?”
“探马来报,朝廷特使张存仁大人奉旨前来劳军,距离我中军大营不过二十里了!”
吴三桂一愣,朝廷特使进入湖广的消息早已经得知,不足为奇。可却是没想到来的却是张存仁。这个人在满清朝廷中素有直名,但却不为世俗所容,因此一直被压制,想不到这次,朝廷居然派了他前来军中。所谓的劳军应该只是一个幌子,其实“监军”才是真。
但派一个汉臣来监军,多尔衮就这么放心他吴三桂吗?
最近的情势着实是有些不对劲。清廷匆匆的建立绿营,听说八旗反对的声浪不小,但顺治皇帝,也可以说是如今的太后却一力坚持,多尔衮在深思熟虑之后,也默认了这样的情况。绿营成立,汉军将领得到提拔重用。四大总督、八大提督,还有数不胜数的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汉人在清军中势力一瞬间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这样的情形让吴三桂也有些心惊肉跳。满人对于汉人的忌惮,吴三桂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骤然间,清廷却开始大肆任用汉官和汉将,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眼下却是个机会啊!”方光琛那悠长的声音却适时的响起。“王爷,朝廷下了诏旨成立绿营,咱们呢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充势力。目下,云南、广西、贵州诸省兵力空虚,王爷大可以……!”
吴三桂手一扬,阻止了方光琛继续说下去。方光琛是前明吏部尚书方一藻之子,与吴三桂交情莫逆,曾是廪生的身份,却因为朝廷党政被人陷害罢黜,之后便一直跟随在吴三桂的身边,因为其人积善谋略,因此便成为吴三桂身边最重要也是最为信任的谋臣。
方光琛的意思很明了,时值乱世,天下纷争,吴三桂坐拥兵马数万,完全可以自成一体,割据一方。方光琛极为了解吴三桂,做满洲人的奴才,绝对不是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的野心,他的才干,都不允许他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应该说,方光琛的想法很有见地。清军兵力有限,如今占据京畿、河北、山陕、甘宁已经是倾尽全力,再要对南方用兵,便必须要依赖汉人。这个时候,如果吴三桂趁势而起,未必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
但眼下的情势真的是最佳的时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