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页(2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896 字 10小时前

方光琛微微一笑,摇摇头说道:“依学生看来,大明或满清,两家谁都信不过!”

吴三桂一愣吗,却是有些被方光琛搞糊涂了。

“照学生愚见,反倒是更为看好大明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王爷请看,如今满清辽东之地尽失,等于是没了根基,入关之后虽然占据了山陕、京畿河北,但时间尚短,加上剃发令的推行,已经令民怨沸腾。长久下去,必然激起各地民众的反抗。别看清军如今兵锋抵达南京,但这都是在汉军营和绿营的支持下才完成了。清军已经是强弩之末,难以再有寸进了!”

吴三桂愣愣的看着方光琛,“那依廷献的意思……?”

方光琛站直了身体,脸上忽然焕发出红光。“王爷如今重兵在握,等于是坐拥了雄厚的资本,无论是大明或是满清,对于王爷都不敢等闲视之。既然如此,王爷又何必执着的非要做出一个选择呢?”

“廷献的意思是,坐山观虎斗?”吴三桂摇摇头,“这恐怕不现实吧!满清八旗贵族遍布我绿营军中,一应供给又都依赖于清军,我军一旦停滞不前,恐怕转瞬间便是杀身之祸啊!”

方光琛呵呵一笑,“王爷着相了!博洛此次夺兵之举看似是咱们吃了不小的亏,可依学生看来却是是福非祸!王爷请想,咱们分兵南下,等于是摆脱了博洛的掌控。他要去啃南京这块硬骨头,便让他去啃。率军南下,浙江、两广、云贵都在眼前,哪里不可去得!”

吴三桂顿时一惊。听方光琛的意思,竟是要自己拥兵自立,占据一块地盘,静观天下之变。

但细细的思量一下,吴三桂却是被方光琛所描述着幅蓝图所吸引。是啊!手中掌握着绿营的十余万兵马,随意占据一块地盘,便可以自给自足,无论是大清还是大明,对于自己手中的兵马总不能等闲视之。再说,就凭这些资本,将来无论大清或是大明夺取了天下,自己混一个太平王爷做做,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旁边的夏国相也是聪明人,早已听出了方光琛的弦外之音,不由得兴奋的站了起来。“廷献先生说的有理,王爷一声令下,汇集到麾下的兵马轻轻松松便可超过二十万,另外,江西、云贵目前还有不少六贼的残余兵马,只要王爷开口,这些丧家之犬还不得争先恐后的跑过来效命,到时候,几十万雄兵在手,还有谁敢小觑咱们!静观天下大局可以,咱们就是一争天下,又有何不可!”

夏国相的一番话却是准确无误的戳中了吴三桂的心头所想。大明和满清都是想利用自己,夺取天下之后,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但只要有这兵马在手,朱平安、多尔衮之辈便不能小看了他吴三桂。

方光琛走上前来,笑着说了一番话,更是让吴三桂眼睛放光。

“王爷可别忘了,现在在福建还有一只富可敌国的惊弓之鸟,要是能将这只鸟儿攥在手中,那天下究竟属谁,还真的是犹未可知啊!”

第十七章 兵权纷争

隆武元年的二月初二,博洛大军终于抵达南京外围。在此之前,清军连续攻克太平府、当涂、江宁镇、大胜关、西江口、瓜埠、龙潭、淳化等南京外围的大小城池,相比较上一次攻打安庆,博洛显然小心谨慎了许多,将南京外围的城池据点一一拔除,分派干将镇守,以防明军增援,顺势还可以围点打援,如此一来,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博洛很清楚,南京不同于安庆,甚至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攻打南京的难度要比安庆大得多。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时代开始,便对南京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完善和修葺,到了今日,位居于长江水路要冲的南京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座几近完美的城池。

当年的女真大金的一代雄主完颜亮便是在南京,当时称作金陵的北面的采石矶折戟沉沙,平白的令女真人的雄图伟业半道崩殂。所以,当面对着仅次于京师时的雄城南京时,一向自信满满的博洛竟然有种无力的感觉。

和博洛有同样感觉的还有城中的史可法。史可法毕竟是文官出身,虽然涉足兵事,但并不精通,因此当站在聚宝门向南看时,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些信心转眼间就变得虚无起来。

眼睁睁的看着清军各旗的兵马汇集于聚宝山下,西天寺至报恩寺一线,明军最外围的一道防线拦马墙转瞬间便淹没在如同蚁群一般蔓延而来的清军大队人马中。军马绵延数十里,总之以人的视线来看,远远看不到滚滚而来的兵马阵列的尽头。就是这一片汪洋,在悄无声息的占据了城南一线之后,又迅速地蔓延到城北、城东和城西。明军报信的士卒往来于城上城下,滔滔而来。犹如东海之水。

耳中忽然听到“格格”的声响,不必问,便是之前入城的凤阳镇守太监钱德富和凤阳总兵段喜年发出来的,这两人自从进入到南京城之后,便是萎靡不振,刚刚登城时看到清军的威势。顿时面无人色。

陈子壮、李岩的来援让史可法惊喜不已,他们的增援,至少说明了朱平安对于南京战事是关注的,虽然远在辽东,但山东和河南还有他的十余万人马,只要有他在,南京城便有坚守下去的希望。

但汹涌而来的清军确实让众人的心头沉甸甸的。如今南京城内,加上李岩忠贞营、陈子壮的兵马,也不过六万人。其余的民壮虽然还有四万,但却都是没有经过战阵的百姓,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不得而知。俗话说:“蚁多咬死象”,清军这二十多万人马聚集在南京城下,一打起来,胜负真的是很难确定。

众人之中,唯独名不见经传的阎应元和陈明遇却是平静如常。刚刚过了正月,天气依然寒冷。城头上点起了一堆堆御寒的火堆,到处是三两成群的士卒围拢在火堆旁。对着远处的清军的心有余悸的指指点点。阎应元和陈明遇这一高一矮两个汉子,却是换上了寻常士卒的对襟棉甲,用木棍插了冰冷的馒头在火堆上炙烤,不时的掰下一块来塞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