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页(1 / 2)

纳妾记[校对版] 沐轶 2643 字 8小时前

“是啊,那毛厕脏得要命。”月婵说。

“后花园里全是野草!”白素梅说。

“厨房铁锅都锈了。”红绫说。

“碗架上还有蟑螂呢!”荟儿说。

……

杨秋池头都大了,这时候,夏萍跑了进来,禀报说:“杨大人,这内衙围墙有几个大的狗洞,人都能爬进爬出,有的围墙已经快倒了,怎么办?”

杨秋池头更大了,这衙门可真的太破了。连忙吩咐将龙师爷叫进来。

龙师爷进来之后,杨秋池吩咐他立即布置衙门修缮,旧的坏的烂的统统换掉,那些快倒的立即拆掉重修。内衙所有家具全部换新的,所有房间重新粉刷,重新整理。安全警戒需要的设施根据南宫雄、夏萍的意见办理。

龙师爷跟了杨秋池这一条路,当然知道他的脾气,这所谓“官不修衙”那是对别的官而言,杨秋池可不同,一来钱财不是问题,二来安全第一。立即领命开始布置对衙门的重新修缮。

龙师爷负责修缮县衙,而南宫雄也根据县衙的情况开始布置衙门的警戒,他从四十名大内侍卫和锦衣卫护卫中挑选了五名武功最高者,加上南宫雄自己,组成杨秋池贴身护卫,只要杨秋池一出内衙,便寸步不离。其余护卫分守衙门各处警戒,将这衙门布置的戒备森严,滴水不漏。

当然,如果杨秋池要离开衙门外出,则衙门里只留下十名护卫,其余三十名全部跟随杨秋池,随行保护,杨秋池还有三班衙役,所以这保镖队伍还是很壮观的。

护卫们的吃住还是象武昌一样,所有男护卫全部吃住在衙门内宅之外,没有许可,绝对禁止进入内宅。与武昌不同的是,杨秋池让夏萍带着二十名女护卫进驻内衙,分布在内衙各处警戒,重点负责三位少奶奶的安全。

两位师爷则安排住在内衙大门外面的厢房里,这样,杨秋池可以随时召唤。

原先的知县已经搬到了县城临时公馆里。吃过午饭,杨秋池带着金师爷前去拜会。

这知县姓江,差不多六十岁的一个老头,已经有些老眼昏花,牙也掉得差不多了。杨秋池现在明白了,那衙门怎么这么破,因为就算再破,就这江知县的眼神,也看不清啊。再说了,他马上就要归隐的人,修这衙门干甚么,还不如省着点钱告老还乡纳小妾暖脚呢。

一番寒暄之后,江知县简单介绍了这清溪县有关情况,说得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官话,这清溪县汉苗杂居,民风淳朴,山清水秀,风景秀美,这些倒是真的,杨秋池这一路上都感觉到了,就是老百姓太清苦。

事先经过金师爷指点,杨秋池以晚辈身份再三求教,又送了一份见面礼之后,江知县这才迷着个老眼,叹了口气,说道:“杨大人,你以后就知道了,这清溪县不仅清苦,麻烦事还很多,最麻烦的,就是苗人不服教化。”

“洪武二十八年,还曾经发生过苗民暴乱,对抗官府,抗赋税,镇远卫指挥使司发兵镇压,结果一场大仗打下来,我军大败,连指挥使万继、百户吴彬都阵亡了,迫不得已,朝廷增派军队围剿,杀了成百苗众,这局势才稳定下来。”

第229章 监斩

江知县接着续道:“这些年到没闹这么大的事,只是去年的时候,苗寨寨主云天擎的儿子云愣因为放火烧死了县衙王典史和他的小妾,还将典史的内宅也烧毁了,被当场抓获,被判了斩立决。”

听到这里,杨秋池明白了,自己进衙门时看见右边一大片烧毁的房屋,原来是被这苗寨寨主的儿子云愣给烧的,那片房屋应该就是王典史的内宅,如今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江知县接着说道:“这一次一起砍头的,还有一个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也被判了斩立决,要一并执行。听镇远州里说,这二人执行死刑的‘钉封文书’这两天就要到。你来得正好,你已经接了印,咱们公务算是已经交割,所以这监斩就由你来负责了。”

监斩?杨秋池没想到自己刚到任就赶上监斩。没穿越之前,他也经常应法院的要求参加刑场执行死刑的验尸工作,枪毙人见得多了,可这古代砍头倒还没见识过,没想到第一次见识居然是自己亲自监斩。

古人相信“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天道,所以,古代执行死刑差不多都要放在秋后,按道理,现在才是开春,是不能执行死刑的,不过,有的重大犯罪被判死刑而且“决不待时”,就不受秋后问斩的限制了,这种死罪就叫“立决”,根据执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绞立决”和“斩立决”等。

后来明英宗规定,凡待决犯在秋天处决前再由朝廷最高级官员会审一次,以后形成“朝审”、“秋审”。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监候”制度,就是监禁等候秋审的意思。经过“朝审”“秋审”再次判决死刑的,才会被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