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页(2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188 字 17小时前

原来这个曾二狗,本为河东郡北屈县庶民,后因匈奴侵扰,被迫流亡临汾,在县中采煤为生。是勋担任河东郡守的时候,偶遇此人,听他说家乡壶口山下矿藏丰富,于是便加以资助,派他返回北屈去开了一家大大的(当然是按这年月的规模而论)煤业公司——也是在曾二狗的矿上,是勋发现了璞玉贾衢贾梁道。

正经说起来,这公司不是是勋控股,前期投入包括资金和人力,资金主要来自河东府库,也有少量是勋自家贴补,第一批人力则为南匈奴所遣返的汉人,挑选其中并无一技之长,甚至连地都不怎么会种的,直接发去矿上做工了。然而人工挖煤本来就很辛苦,加上这年月也毫无安全生产的概念,曾二狗更把这些官奴当工具用,结果没几个月苦力就死得差不多啦。好在那时候是勋已然基本镇定了南匈奴,掳得大量匈奴生口,便也尽数填进到这个炼狱中去。

煤炭本是一种划时代的能源,问题这时代挖掘技术低下,配套的加工技术亦不完全,产量低不说,产品的质量也很糟糕。若以煤炭烧火锻铁,因为其中含硫量太大,会导致成品坚脆,容易折断,所以主要用来锻炼铁制农具,产量也不可能高;若以煤炭充作燃料取暖,壶口煤矿挖出来的不是无烟煤,烟尘太大,富人不敢多用,穷人仍然用不大起。所以是勋当时开了这家公司,只为解燃眉之急,充实府库,真想靠煤矿发财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并不在意这家产业,离职的时候就直接将其交付给下任郡守了。此际经过他的治理,匈奴已定,河东粗安,生产力有所发展,煤矿上那点点收入,就没谁瞧得上眼啦,所以新任郡守也并没有花什么力气去整顿、管理。

只是瞧在是勋的面子上,给了曾二狗一个百石小吏的头衔,每年额定税赋,你只要按时按量交上来就成,郡府彻底放手。并且遵从是勋的前例,掳得胡人往往送去矿上,就连牢狱中的苦刑犯也干脆发去煤矿送死。

曾二狗就此发达起来,还利用是勋的名声,跟拓跋等部搭上了线,输出少量煤炭和劣质兵器,换来拓跋部在征服战争中所俘获的别部鲜卑,以及乌丸、匈奴等劳力。没有了官家的约束,这个黑心煤老板开始肆意胡为,渐成北屈、皮氏等县一霸,为了追求产量,他更是往死里用那些苦役——反正人若少了,还能去拓跋部索要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勋还在的时候,矿上汉、胡杂半,又有数百郡兵镇守,没出什么大问题。等到了这个时候,汉人都死得差不多啦,偶尔剩下几个,也都是郡府里押来的亡命之徒,大量胡人受尽残酷剥削、压迫,遂暗中串联起来,密谋举事。

曾二狗这家伙虽然心狠手辣,脑筋却并不十分好使,眼瞧着郡府逐渐将镇守兵卒调走,他就从周边各县招募了一批流氓无赖,组建私人护矿队。问题这些流氓无赖虽然嚣张跋扈,却只惯于欺压良善而已,无论勇气还是勇力,都跟在草原上畜牧、狩猎甚至抢掠为生的胡人完全没法比。

于是最终胡人们在一个汉人苦役的领导下,一朝举事,护矿队顷刻四散。曾二狗算是命大,当时不在壶口山矿场,而正应邀前往附近一家大户去吃喜酒,仓促闻讯,也不敢回去接老婆孩子了,便即狼狈而逃——其家人皆为叛胡所虐杀。

他一开始逃到皮氏,遣人去探听矿上消息,还打算奏报河东郡守杜畿,派兵剿杀,结果听说什么,那些胡贼挟裹了全矿上的工人北上,所过村落,尽数屠尽,估计是想杀出一条血路来返回草原上去。这就已经不是普通地方上的劳资纠纷啦,而变成了叛乱,曾二狗知道就连郡守也无法庇护自己,只得匆匆潜逃来安邑,求是勋给他做主。

是勋闻报大惊,当场就把桌案上的水杯给掫地上了:“此贼还敢来见吾?!”你什么意思啊?想把事儿往我身上扯,让我给你遮风避雨?离开河东的时候我怎么告诫你来着,不要把工人往死里用,谨防生乱,你是完全没往心里去啊!我不见他,给我用乱棍打将出去!

“且慢。”关靖赶紧伸手拦阻。他对是勋说,这曾二狗是你发掘出来的,也是你推荐给郡府的,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儿,即便他不上门求告,你也终究脱不了干系啊。好在他比郡县的奏报提前到来,方便咱们查明白情况,预筹应对之策——这时候怎么能轰他走呢?赶紧叫进来把事情的始末经过都问个清楚才成啊。

是勋强按胸中怒火,冷哼道:“命其膝行而入。”

第十九章、擅出奇兵

翌日晨,中书令是勋上奏魏王曹操,请聚重臣议事。

魏家制度草创,亦不敢比附天子,所以没有上朝那么一说。平日各台、省分别理事,将结果汇报给曹操,最终定夺。宰辅五日而一聚议,曹操总会参与,最初的位置是在中书台,其后因为国君掺和已成惯例,所以移至王府外堂——总得臣就君,不能让君就臣不是?此外逢有大事,宰相亦得上奏,临时朝议。

因为是临时通知,所以各台、省的重臣必须先安排好手里的工作,然后从各自衙署乘车驰往王府,陆陆续续的,直到近午时分方才聚齐,包括宰相——也即三台的长官与副官之一——以及宗正、秘书、门下三省的主官,部分清要参议之臣,总共十余位。曹操早就在后面等着了,得报群臣皆至,乃疾步趋出,尚未坐稳,先问是勋:“宏辅急奏,所议何事?”

是勋拱手道:“乱事。”

曹操闻言一愣,心说若真有乱,确实应当召集群臣会商,问题我没有接到奏报啊,还是说对于宜春之乱,是宏辅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当即问道:“何乱也?”

是勋表情严肃地回答道:“臣昔守河东,于壶口山建坊采取石炭(煤),后闻往往以徒隶、胡奴以充坊工……”说清楚了是“后闻”的,跟我在任时候关系不大——“前日胡工暴乱,挟裹余众,谋归朔州,须早平定,以免滋蔓。”

荀攸闻言不禁皱眉:“吾未得报,宏辅何以知之?”地方上出了乱子,理论上就该由地方长官先报至尚书台,如今我还一点儿信都没有听说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勋扭过头去,朝荀攸微微一点:“实不相瞒,其坊主名曾二狗,为昔勋所命者也,坊既归郡,乃授百石之吏。今其坊乱,彼乃逃依于勋,是故知之——料郡县之报,一二日内亦当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