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页(1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469 字 13小时前

要说高句丽水师之将,其实并非本国人,而是出身前汉的一员降将,姓郝名旭字文君。郝文君旧为玄菟小吏,二十多年前伯固侵扰玄菟,他直接就当了带路党,并且教给高句丽人,可以在马訾水和浑水上行船,方便运送物资——玄菟境内有小辽水,郝旭出身水边,精通水性,兼能操舟。伯固因此拜他为水军主将,颇为器重。

郝旭为将二十余载,基本上把水师打造成了自家的产业,偶尔受调运送点儿粮秣、物资,大多数时间则放舟西下,到西安平去跟辽东人贸易,赚得是盆满钵满,吃得是脑满肠肥。此前位宫攻打西安平,郝旭就是反对的——放着一马平川的玄菟不打,你去打西安平干嘛?都被你们抢光了,以后我可怎么跟人家做生意啊?只是位宫威势既在,他也只敢腹诽而已。

可是心里既然不爽,沛者得来指令既下,郝旭便找出种种借口来推诿,一会儿说此前西征,船只多损,需要修复,一会儿又说士卒大多归乡休假,现在无人可用。他也不相信魏军会从马訾水上打过来,只当得来拿着鸡毛当令箭,特意消遣自己。我这儿正准备歇冬呢,大王又不在都中,你给我发的什么命令?

几番催促,郝旭只是不动。得来最终急了,放出风声,说大王授予他先斩后奏之权,诸将有不听命的,可以临阵斩杀,以儆效尤。郝旭听到这个消息,才只得捏着鼻子接受将令,随即便象征性地派出三五条小船,去探查西面情况。

小船顺风顺水而下,其急如矢,半日内便航出五六十里去,船上兵卒正商量着晚上到哪儿去靠岸歇息呢,忽见前面拐角处闪出一面旗帜来,黄底黑字,是一个大大的……中国字!

第三十章、大破魏贼

高句丽本身并没有文字,贵族日常习用汉字,而至于水师中那些底层兵卒,当然全都是文盲——其实中国水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只是他们每年都会放船西下,到西安平去跟中国人贸易,有那见多识广的,起码知道文字就是文字,不是什么奇怪图样……

只是那究竟是个什么字呢?这究竟是哪儿来的船只?干嘛来的?

高句丽人和平时可以西下贸易,辽东自有商贾,偶尔也会驾驶着小船溯水而上——真要走陆路进入高句丽,各地贵族、驻军层层设卡,能把你啃得连老本儿都剩不下;若走水路,那么挡道的就只有郝旭一家啦,收税虽狠,尚有可赚。所以魏延他们才能在西安平搜集到这十三条适合内河航行的小船,配合行动。

郝旭派出来的这些小船,船上多是大头兵,并无重将指挥——上行下效,主帅既懒,部将当然也不可能勤快——而这些大头兵见惯了西安平的船只,还当又有商人过来了呢,一时间就没能反应过来。倘若甫见旗号便即转向,估计邓艾很难追得上,可就这么一犹豫的功夫,等到看清了船上都是军衣大汉,还有一员披甲将领当先指挥,再想掉头,已经不赶趟了。

邓士载身先士卒,就站在第一条小船的船头,远远望见敌船,便叫桨手加力前行,同时兵卒们纷纷张弓搭箭。头一轮羽箭射过去,对面的高句丽水兵就倒下了十好几个,剩下的发一声喊,匆忙扳桨掉头,有那胆子小的,直接就跳水里去了,打算泅渡上岸,以避敌矢。

这一仗旗开得胜,不但全灭高句丽水师巡卒,还抢到了两条小船。邓艾当即派出几名机灵的士卒,乘坐一条敌船顺水而下,去向魏延禀报消息,同时加快速度,直奔丸都山下而来——只可惜没能抓住俘虏,仍然不怎么清楚敌方的设防情报。

终于等他航至丸都山附近,就见前面樯橹密布,沿江下寨,早就已经防备万全啦——终究有那泅渡上岸的高句丽兵,仗着地形熟悉,一路狂奔,把消息传回了郝旭军中。郝旭闻报也是大惊,仔细查问,光知道敌方船只不大了,混乱之中,却无人能够看清究竟有多少人、船。听说魏军的船只也就自家巡哨小船差不多等级,郝旭终于定下心来,于是分派各将严守水寨,打算赢一个大胜仗好去邀功。

当然啦,他也不敢隐瞒军情,还是把消息传给了沛者得来,并且多少夸大了敌军的规模——“有大舟三、小舟无从计数也,其卒恐在二千以上。”以他的经验再配合贫乏的想象力,也就能够编造出这样的谎言而已了。

得来闻讯,赶紧又把所报夸大了一倍,遣快马急报沸流水西岸的位宫,暂且不提。

且说邓艾趁胜而前,直抵高句丽水寨。众兵远远一望,仅仅排列在寨外的船只就不下二十条,兵卒在五百人左右,估算寨内只会更多,不禁心生怯意。邓艾大声鼓舞士气,说:“敌若横水而、而寨,吾皆不得前也。今乃守于寨、寨中,又何惧耶?”

倘若高句丽人早有防备,在马訾水险狭处设置关卡,都不需要“铁索横江”,无论邓艾,还是魏延,大小船只全都开不过去,只能悻悻然掉头折返。可是如今只在城下立寨,魏军就有太多的回旋余地啦——邓艾说了,咱们首先抵进到敌人都城之下,仅此便为大功一件,大丈夫不趁此机会建立功业,以求封妻荫子,要更待何时啊?

按照原定计划,邓艾下令船只向南岸靠拢,打算弃舟登岸,立起寨栅,以威胁对岸的丸都山城。可是命令才刚下达,就见对面水门大开,无数船只蜂拥冲来。

虽说郝旭名为水师之将,其实没怎么正经打过水战,可总有基本常识。眼瞧着敌船数量不多,又是溯水逆风而上,那么自己只要放船过去一冲,对方必然就垮了——这仗可有多简单,多踏实啊。故此当即下令,全师而出,灭此朝食!

邓艾见状,知道已经没有时间拢岸了,当即下令:“反桨!”咱们也不掉头了,直接后撤。

要说郝旭没怎么打过水仗,邓士载更连上船都是第一遭,而且还是头回领兵见阵——从前在屯所小规模械斗当然不能算数——虽说打小就喜好军旅之事,“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可终究纸上谈兵,并且没有家学渊源,纯粹的野路子,比当年的马服子赵括还有所不如。

然而这小伙子有一长处,就是谦逊好学,自从被拨隶到南路听用,便即每日于水师中寻找老卒搭讪,听他们讲水战故事,请教经验。要说魏延所率东海水师,除幽州旧兵、吴会降人外,还有不少他从淮南带过来的人马,虽然海上并无大战,这些老卒可早就在长江上跟东吴水军见过仗啊,说起来一套一套的,都是切身体会。故此邓艾虽然初掌船队,于水上事却所知颇多——要不然他也没胆量和脸面行此险计。

所以眼瞧着敌船冲来,邓艾两眼一转,便已然有了主意。他知道硬拼是拼不过的,先不提众寡悬殊,己方是逆流,对方是顺流,光靠冲撞就可能大破己阵。为今之计,只有暂退,问题若待敌前掉头,估计不赶趟了——干脆,还是直接船尾当船头吧。

双方的船只形质差不太多,就理论上而言,中国船比高句丽船要更先进一些,也结实一些。高句丽方面大小船只不下五十条,载兵近两千人;论数量魏军还不足其四分之一。照道理说,一方前冲,一方后退,速度应该相差不多,但前冲者船首锐,后退者船尾平,真要是猛追个几十里地,终究能够追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