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1 / 2)

“这……这……这算什么意思?”公孙鞅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刚说了一句警语,又来了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就是这么一说,哈哈……谁能知道我是谁?”我是谁得意道:“这个时代,谁还能比我更行为艺术。”

“行……行为艺术?”又是一句公孙鞅不懂的词句。

“就是指特立独行的人……坦白说,你小白脸天天穿白衣装臭屁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呃?还连上我了?公孙鞅也郁闷了。

不过,特立独行的人?行为艺术,也挺合贴的。公孙鞅对此表示了赞同。

“武器,武器,我现在要武器……”我是谁有点亢奋了。

但这时,公孙鞅说话了:“不告诉我你用得是哪国字,我不会帮你付钱的,到时,你得连这一起付。”他是小声说的,这让我是谁觉得是自己带坏了公孙鞅,刚见面的时候,这是多好一个人呀,一脸和气的笑,怎么占他的便宜,他都不吵不叫的,那叫一个风度,可现在……居然学会了要挟?

但同样的问题相对于公孙鞅,弄不懂这样的文字,真是郁闷。他看得很清楚,我是谁写的字有条有理,感觉上还比较好认,这又算是什么?当然,这不会是我是谁瞎写出来的,能写出这样条理的东西也不可能是瞎写的。

公孙鞅是这样想的,他记得,在仓颉造字初时,都是象形字,刚刚开始,那些字并不是现在的篆字,所以这些字可能是某种上古的字,虽然公孙鞅崇尚的是刑法之学,但同样,他对其它的文学也是有涉及的,对于一种古老文字,公孙鞅不求自己学会,但他至少要明白这是什么字,这字的出处,这就是学问。

“这个……”我是谁也郁闷了,我这是简体字,我怎么说?说是简体字,怕是解释就解释不清了,想想,想想,想想那些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民族……得了,我是谁一咬牙道:“你知道……这个这个……东夷么?”

“东夷?”公孙鞅觉得自己听过,至少是知道的,但一下子是想不起来的。

“我是最后的东夷人,你知道东夷的历史么?”我是谁大编特编起来了:“我们东夷曾经强大过,在商朝末年,当时,大商的英主,帝辛灭了我们,可也正是因为他灭了我们东夷,所以弄得他兵力疲虚,结果反而给西周灭了。”(东夷为多义词大致有三种意思,1东方之人。即我国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羲和、帝俊、太昊、蚩尤、少昊、大舜、伯益等。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2东夷人华化之后,称外国或外国人。如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3“夷”字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东夷一词也带有了贬义。这里指第一种。)

这一点公孙鞅也是知道,道:“当年帝辛真是可惜,他本也算得上是一代英主,兵雄势大,可惜他带着大军攻打东夷国,结果为了一个女妃苏妲己驻军过长而不还都,结果给西周之军趁机灭了他的国家,人生之不如意,莫过于此了……”

这也可见证于世道的变化。

大商帝辛,本是一代雄主英王,大商在他的带领下,走向了更强更大。

但问题是,这位帝王在登位后,犯下了一个战略错误,他把战争的目光投向了东夷,而在其位,屡屡向东夷进兵,事实上,东夷这时也正是勃勃生机,也在强大中,所以这场战争注定了是两败俱伤,虽然大商的实力强一点,但东夷也的确不是一打就垮的国家,特别是,东夷人善射,这是大商所头疼的。

可想而知,为了对付东夷人,帝辛花费了多么大的努力。

在他努力的同时,西周在摘果子,他们占了最美好的天时地利,一路向西,打败了他的邻国,把那些没有实力的诸侯国一一灭掉,以此来增加西周的军力。

最后,大商打仗打到手软,而西周,却在一步步的征服中,不但实力大增,还打出了一支强军,最后天下,周四占其三,于是,可以向大商进兵了。

最终,大商国灭,周天下子。

这些极隐秘的东西,周天子掌天下后,就进行了攥改,但仍有那些知道内容的诸侯将之保留了下来,所以,公孙鞅知道这一些。如果是以前,那一定不行,还是周天子的天下么。

但现在周天子是什么情景,任谁都知道,最弱的诸侯国都比周天子强。

整个大周,甚至凑不出一万兵,就五千还是连老带弱的。

所以,身在大魏的公孙鞅可以理直气壮的和我是谁说大周的是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