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公,可惜什么?”白斯文其实知道答案,可还是问了一句。
“可惜来得太迟啦!”耆英苦笑着说,“如果这个《巴夏礼建议书》能早来两年,不,哪怕是一年,朱济世和洪杨也不会有今日的声势。”
白斯文苦苦一笑,附和着点点头。可是心里却想,大清朝如果不是到了今天这一步,谁肯采纳《巴夏礼建议书》上的建议?特别是“旗汉合一”,别说是两年之前,就是现在,又能得到几个旗人的支持?或者河南一战败北后,幸存的旗人才会很不甘心地想到这一条。可到时候,大清朝还有活路吗?
“还不迟,现在还来得及。”白斯文吸了口气,勉强笑道:“俄罗斯已经站到咱们一边了,英吉利也支持咱们……朱济世在南方蹦达一下就罢了,真要来北方,英俄两个列强也不能答应。现在的对手就是一个粤匪了……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先生带来六船军火,他想用这些换天津城外海河边上的六万亩地,建立一个租界。我看可以答应他们,有了这些军火,八旗新军就能有一半人配上洋枪。再加上曾国藩带来的三万洋枪队,咱们在河南就有二十三万可战之兵了。粤匪虽然号称百万,但能战着不过三十万,其中洋枪队最多有五万,我看是能打败他们的。”
耆英点了点头,又拿起桌子上的《巴夏礼建议书》,颠来倒去似看非看的,最后苦笑一声:“恩铭,这份建议书就由我带去给皇上看吧……你暂时不要去见皇上,押着怡和洋行的军火去丰台大营交给傅方吧。汇丰银行的事情,你总归是有过错的,我和穆相会在皇上面前替你说话,给你个军前效力的处分,和傅方他们一起去河南吧。打完这仗,你的洋务帮办大臣还是有的。”
“学生多谢介公了。”白斯文轻轻吐了口气,一个军前效力的处分真心不算重啊!要是皇上能点头就是天幸了。
……
“军前效力?白斯文会打仗?他去开封管什么用?效什么力?还是让他跑趟远路吧。”
道光皇帝听了耆英和穆彰阿的建议,摆摆手笑着说道。
“皇上的意思是让他去……新疆?”耆英试探着道。
“还是太近了。”
还太近?
“去乌里雅苏台?”穆彰阿道。
“乌里雅苏台不和伊犁差不多?”道光皇帝摸了摸额头,顿了下道:“让白斯文跑趟罗刹国吧,就当……钦差大臣,驻俄罗斯、英吉利、法兰西公使。呃,他们洋人是管使臣叫公使的吧?”
“什么?让白斯文去西洋当公使?”穆彰阿怔了一下,细细一想,好像满大清能出国去当公使的也就是白斯文了,换成别的什么人就是去了西洋连他们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当公使?
“皇上,那么这个《巴夏礼建议书》呢?”耆英试探着又问。
病中的道光皇帝靠在炕上,手指轻轻敲打着放在炕桌上的建议书,沉默了片刻,才淡淡地道:“将这个《巴夏礼建议书》抄上几分,发给各地的督臣大吏还有八旗都统将军,征求意见。
另外,开发满洲的事情也征求一下意见,先问问各家王爷们还有八旗亲贵们的意思。”
第333章 洪杨北伐,朱明班师
如果说眼下的大明天子朱济世做事还是不够果决,错失了不少迅速推翻满清定鼎天下的良机。那么满清的那位道光皇帝做事的风格就只能用犹豫不决来形容了——当然了,他现在面临的抉择要比朱济世艰难得多。立即放弃满清二百余年的首善之地,携着几十万八旗子弟往关外而去,这样的决心又岂是等闲可下的?
当日大明思宗皇帝,不也是在内外交困之中,仍然下不了弃北京南下的决心,只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城,还没有离开,最后只好吊死在煤山之上。现在,似曾相识的历史又一次重演了。
襄阳大北门前,旌旗招展,人马如潮,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一身明皇色的龙袍,满脸都是意气风发的神色,策马行进在一群头裹黄布的兵士之中——这些士兵是杨秀清的亲卫,称为聩营,指挥是杨秀清的堂弟杨秀聪,所谓“聩”就是耳聋的意思,这个营的士兵都是年轻力壮的聋哑人,眼睛里面只有杨秀清而不知其他,杨秀聪本人也是个聋哑人,自然只知道有杨秀清,不晓得什么洪秀全的。
在他的前方,是不计其数的太平天国战士,都是黄袍红巾,肩上扛着各色武器,有长长的竹矛,有锋利的砍刀,有上了刺刀的洋枪,有不带刺刀的鸟枪,还有人举着巨大的木盾。每个战士脸上,都溢满了笑容。
今天是号称百万的二十五万太平天国将士誓师北伐的日子!这二十五万人,可个个都是能战之士,包括女营和童子营在内的太平军老弱妇孺约七十五万,都南王冯云山、冬官又正丞相洪仁��欤�粼谙宸���?
这时有几骑骏马从襄阳城内飞奔而来,到了杨秀清跟前方才勒住马头,来人正是冯云山和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