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2 / 2)

自己有作坊制作皮靴、衣服,杨猛对这些也有了解,一个人一天能织七八米土布,就算是好手了。这土布虽说厚重一些,可衣服这玩意,就是消耗品,多穿一年少穿一年,没什么大区别。

再说了就那些种地的庄农佃户,能做的起新衣服的不多,这些东西最终还是让那些富农、商人、地主、官僚给消耗了。

土布是庄农佃户挣钱的门路,男人耕种、女人纺织这是近千年的传统,可对上这些洋布、呢绒,土布就没了市场,庄农佃户生活不易,少了这一份收入,直接就影响他们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种种生活所需想要自给自足,很难!

没了进项只有花销,庄农佃户就得拿粮食来换取一些必需的生活物资,一消一减弄不好全家就会挨饿。

再打开一个包裹,是一布袋面粉,白布袋子上打的是英文,再开一个是袋白糖。这些东西也进口,布匹就算了,这白面进口,就有些扯淡了。

民以食为天,洋布让庄农佃户的收入减少,再进口面粉,粮价就要降了,这么玩那大清的农民手里,还能有余钱?

土地的产出本来就少,还要拿出粮食,来换取一些生存必需的东西,时间短看不出什么弊病,时间一长最遭殃的就是那些庄农佃户。

辛辛苦苦一年,换来的就是忍饥挨饿,周家庄农佃户的样子,杨猛可是记忆犹新,大清这是在作死啊!

可不作死又能怎样?人家是端着枪杆子上门做买卖的,鸦片、洋布、面粉,这些看着不起眼,可桩桩件件都是摧毁国计民生的东西,持续个十几二十年,这大清是个什么样子,杨猛不敢想象。

都说大清末年是黑暗时间,看看这些东西,杨猛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些布匹、粮食,带来的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无边的黑暗。

在杨猛看来,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法解决,自己也这么做,弄机器代替人工,空余出来的劳力,来做其他的事情。

当工人挣钱,做农民产粮,女人气力不行,就购买牛马、制造农具,提高耕作的技术水平,提高田地的产量。后世亩产一两千斤粮食,这个杨猛不需要,只要现在亩产能翻一番,到了七八百斤,就是再少一些五六百斤,也足够消耗了,不饿肚子就有气力做别的事情。

打开这几包货物,也让杨猛对宜良的规划,有了一个大致的目标。

库房里堆满了货包,杨猛也来了兴致,上去又打开了一个,这次的货物是几个盒子打开一看,是整套精美的银制刀叉。

拿起一把叉子,又发现了问题,这东西很精致,背面还有钢印,把全部的盒子都打开,杨猛拿着手里的叉子,一一作了对比,分毫不差!这是机器货。

自己身上的皮带、军靴,上面的铜件,都是铜匠手工打制了,一个皮带扣半天,鞋带孔的铜铆,从打制铜皮,到弄好一双鞋子,也得大半天。

有了机器,这些东西一个人一天,不得成千上万的制造?一台机器一个人,抵得上一个熟练铜匠一两年的工作量,这差距有些令人咋舌。

接下来就是一整包的火柴,云南人用的是什么?火石、火媒子,那玩意比起火柴,差的也是不小。

棉线、钢铁块、纸张、烟卷、颜料、染料,一一在包裹之中出现,这些东西不是机器货,就是能冲击农业的东西,看到这些东西,杨猛的心里很沉重。

包裹里的货物也就这些了,余下的货物都是装在木箱里的,应该是弹药、火枪、军刀之类的东西。

撬开一个木箱,里面全是火药,这进口的火药与大清粉末状的火药也不一样,都是颗粒状的,这东西的威力,还得试一下才知道,库房里大多是易燃的货物,杨猛暂时熄了这个想法。

一个个的撬开木箱,找到了火枪和军刀,这些枪械与杨猛之前缴获的三把火枪差不多,虽说造型各异,但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