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2 / 2)

二十艘船,露在外面的部分全部贴了金箔,单单金箔,就花了八万两银子。船上布满了各色的旗帜,一路鸣炮,二十艘顶上罩着黑烟的船队,大摇大摆的途径沿途各省。

八百里快马,也在各处宣扬这,运铜金船的事情,自盐津古渡开始,沿江两边的人流就没断过,五艘冒着黑烟的怪船,也给长江和大运河两岸的百姓、官员,带来了震撼。

五艘金船,轻轻松松驮货八百万斤,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数量,八百万斤货物,若是换了大帆船,也得一二百艘至多,洋务之利十倍的说法,也在铜船经过的地方,被传的沸沸扬扬。

五千八百里长江水道,三千五百里运河水道,九千里的绵延航线,没人的地方慢慢行进,有人的地方全速行进,解铜船队,只在白天行船,晚上则是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为大清的百姓和官员,演示轮船之利。

一份份奏折从魏芷晴的手里,不断转交到驿马的手中,船经哪些地方一日一报,奏疏全部按照捷报的样式来做。

八百里加急,带上的不止是杨猛的行船捷报,还有各地官员或贬或褒的奏疏,一时间,长江水道,大运河水道,仿佛成了战场,一摞摞的奏疏,雪片一般发向了京师。

林则徐数着行船的日子笑了,潘仕成听到铜船的消息也笑了,而望着面前的一摞摞奏疏顶上那一份大红的捷报,道光帝也笑了。

而拥着魏芷晴的杨猛,站在船上,笑的更是灿烂。

第六卷 林杨联手 黔藏易主

第二百四十六章 杨家质子

杨猛从盐津出发的时候,杨家的老二杨毅,却带着一脸尘灰,来到了京城之外。

“云南杨志茂,来会会这京华烟云……”

杨毅的慨叹还没有舒展开来,就被一阵流里流气的呼喝声给打断了。

“什么人,下马!”

不等杨毅反应,一个守门的八旗兵,就把他拽到了马下,宰相门前三品官,更别说这些守皇城的八旗兵了。

一听云南,再看杨毅的岁数和打扮,这群人就知道肥羊来了。

若是四五十岁的官员,借他们仨胆儿,也不敢造次,可杨毅这样的,就是他们居家用度的来源,这样的年轻人,到了京师就是做奴才的料子,二三十岁的年纪,想在京城出头,门儿也没有!

杨毅也没想到,一声慨叹竟给自己带来了天大的麻烦。

杨毅一身的本事,早被皇城给压住了,城门官,说他们是个屁,还就真是个屁,但是说他们代表朝廷的颜面,也能说得过去,冲撞他们等同于造反。

被拉下马的杨毅,不敢造次,只能被一群八旗兵裹挟着,弄到了城墙跟儿,先是搜身。

这些八旗兵眼力界高的很,官凭、公文一概不动,而杨勇身上的细软,却被扒了个一干二净。跟在杨毅身后的四辆马车也遭了秧。

拉行李的车辆,被翻了个天翻地覆,但凡是值钱的玩意儿,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踪影。一些好料子的衣衫,城门官一句逾制,就被扣了下来。